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爲什麼朱自清評價聞一多爲“五四”時期唯一的愛國詩人?

爲什麼朱自清評價聞一多爲“五四”時期唯一的愛國詩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K 次

爲什麼朱自清評價聞一多爲“五四”時期唯一的愛國詩人?

爲什麼朱自清評價聞一多爲“五四”時期唯一的愛國詩人?

聞一多(1899-1946),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本名亦多,話名家驊,字益善,號友山,湖北浠水人。曾留學美國學美術、文學。早年參加新月社,先後在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著有詩集《紅燭》《死水》。他的作品表現了對福國深摯的感情、對黑暗現實 的憎惡和抗議,他是“格律派”詩歌代表,在詩歌界大力提倡新格律詩的三美主張,即新詩要有“音樂的美”(韻律和諧)、“繪畫的美”(詞藻)和“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爲什麼朱自清評價聞一多爲“五四”時期唯一的愛國詩人?

1912年,聞一多十三歲時以複試鄂藉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

1916年開始在《清華週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並任《清華週刊》《新華學報》的編輯和校內編輯部的負責人。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聞一多緊隨校園運動的潮流。他激清難捺,手書岳飛《滿江紅》,貼於學校飯廳門前,之後,毅然投身於這一偉大斗爭中,發表演說,創作新詩,成爲“五·四”新文藝園中的拓荒者之一,並作爲清華學生代表赴上海蔘加全國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

1922年7月,聞一多赴美國留學,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珂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進行學習,在專攻美術且成績突出時,他更表現出對文學的極大興趣,特別是對詩歌的酷愛。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5年5月回國後,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並從事《晨報》副刊《詩鐫》的編輯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標誌着他在新詩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

從武漢大學開始,聞一多開始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他從唐詩開始,繼而上溯,由漢魏六朝詩到《楚辭》、《詩經》,由《莊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話而史前文學,同時對古文字學、音韻學、民俗學也下了驚人的功夫,涉獵之廣,研究之深,成果之豐,郭沫若嘆爲不僅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後無來者。

1930年秋,聞一多受聘於國立青島大學,任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

1932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和山東地方勢力的爭權奪利鬥爭延伸到青島大學內部,派系紛爭,風潮迭起,聞一多受到不少攻擊與誹謗,被迫辭職。

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聞一多隨校遷往昆明,任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後的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面對嚴酷的現實,他毅然拋棄文化救亡的幻想,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鬥爭中。

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國民黨當局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親自爲死難烈士書寫輓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殯時,他拄着手杖走在遊行隊伍前列,並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慘案真相,號召“未死的戰士們,踏着四烈士的血跡”繼續戰鬥。

1946年6月29日,民盟雲南支部舉行社會各界招待會,他在會上宣佈民盟決心響應中共的號召,堅持“民主團結、和平建國”的立場,號召“各界朋友們親密地攜起手來,共同爲反內戰、爭民主,堅持到底!”

1946年7月11日,民盟負責人、著名社會教育家、當年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樸,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當即通電全國,控訴反動派的罪行。他爲《學生報》的《李公樸先生死難專號》題詞:“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來!‘’

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主持人爲了他的安全,沒有安排他發言。但他毫無畏懼,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痛斥國民黨特務,並握拳宣誓說:“我們有這個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下午,他主持《民主週刊》社的記者招待會,進一步揭露暗殺事件的真相[]。散會後,聞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國民黨特務伏擊,身中十餘彈,不幸遇難。

以上是聞一多先生的生平。接着,我們來賞析一首聞一多先生的詩歌:

爲什麼朱自清評價聞一多爲“五四”時期唯一的愛國詩人? 第2張

《發現》

聞一多

我來了,我喊一聲,迸着血淚,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

我來了,因爲我聽見你叫我,

鞭着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

我來了,不知道是一場空喜。

我會見的是噩夢,哪裏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夢掛着懸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

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

我問,拳頭擂着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裏!

詩歌賞析如下:

本詩創作於1927年,這一年國內形勢混亂,先是軍閥混戰,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不久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大屠殺,政局動盪,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軍閥混戰、點亂頻繁、民不聊生的舊中國不是詩人所期望看到的中國形象,對祖國與人民的熱愛使詩人感到痛苦無奈,由此生髮出強烈 的變革救國的願望。本詩表現了詩人對軍閥黑暗統治的失望憤懣,同時也表達了對祖國至痛至愛的複雜情感。

詩人用呼告、反覆、比喻、擬人、象徵等多種手法,表達對滿目瘡痍的祖國的悲憤、失望和深深的愛。詩人沒有用具體細節從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時所見到的生靈塗炭、山河破碎的黑暗現實,而是我“我來了”的排比句和幾個貼切的比喻來直接 抒發令人窒息的失望,從而使詩更加凝練、概括,容量更大,表現力更強,更能扣人心絃、發人深省。詩人用“心”的意向來象徵他一腔愛國主義的情感。在不停的追問的悲傷的哭喊中,詩人嘔出自己的心,才發現原來“祖國”仍在自己的心裏。

通篇的吶喊表現了詩人的極度失望與痛心,但是詩人沒有因爲失望而沉淪,而是在失望和憤懣中升騰起一種對祖國的執著和忠貞的愛。“在我心裏”這個結尾,石破天驚,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它既揭示了懸念,指出這纔是真正的“發現”,又突出地表現了詩人對祖國之愛的深切、永恆。

以上僅僅只是聞一多先生愛國詩歌中的一首。因篇幅的關係,僅賞析了這首《發現》。聞一多先生的愛國,不僅僅表現的詩中,更表現在他的行動中。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先生爲國捐軀,詩人最終把生命奉獻給了他愛着的這個國家、奉獻給了他愛着的這片土地。

爲什麼朱自清評價聞一多爲“五四”時期唯一的愛國詩人? 第3張

朱自清很看重聞一多,所以會有五四時期唯一的愛國詩人之稱呼。但這個問題的着力點,應該是五四時期和愛國。

五四運動前巴黎和會失敗的消息沖刷了整個中國大地,而聞一多那時還只是一個清華大學的學子,但他認爲值此國家危難之際,讀書人尤其是國家花費巨大培養的學生,應當發揮積極作用。"乃國家育養學生,歲糜鉅萬,一旦有事,學生尚不出力,更待誰人?"

於是從食堂貼《滿江紅》的紅紙開始,聞一多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後來發展成爲轟動一時的五四運動。雖然不是帶頭大哥,可他卻是腳踏實地的運動骨幹,爲宣傳和文書工作貢獻了大量的精力。雖然他和家裏寫信說自己只是滿懷熱情地幫忙,並無生命危險。但實際上已經是公然向北洋政府示威,而這是要真正的拋頭顱灑熱血的。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說道,"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而聞一多就是這樣血性有爲的青年人,是願意爲祖國流血犧牲的人。

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中說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正是有像聞一多一樣的愛國學子,帶起了五四運動的第一次高潮,才爲中國的未來點亮了明燈,帶來了希望。

所以,說聞一多先生是“五四”時期唯一的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能得到這個評價,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