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蔡元培的個人簡介

蔡元培的個人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蔡元培的個人簡介

蔡元培的個人簡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7年參與發起“護國救黨運動”,認爲應當清黨但反對殺人。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爲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蔡元培的個人簡介

在現代中國,蔡元培曾被人推崇至聖人和完人,尤其是他的愛國思想、革命精神和教育理念,是支撐他成爲一代聖人和完人的三大支柱,也是他備受人們尊敬的核心精神。

蔡元培是個好學之人,一生的座右銘爲“學不厭,教不倦”,25歲中進士,點翰林,三度遊學歐洲,見過居里夫人,拜會過愛因斯坦,學貫東西。清朝滅亡之後,軍閥混戰、列強入侵的現實,讓他有了“爲今之計,唯急從教育上着手”的理念,一生立志從事國民教育,以提升民衆素質爲己任。

1916年底,蔡元培被北洋政府任命爲北大校長,並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強烈呼籲:“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爲天職,不當以大學爲升官發財之階梯。”他這句話隨即在師生們中間傳播開來,一時成爲名言,至今聽來還振聾發聵。

在教育管理上,蔡元培不持門戶之見,無論怎樣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長、一門之專,就大膽啓用,王寵惠信奉三民主義,李大釗、陳獨秀信奉共產主義,李石曾是無政府主義,辜鴻銘嚮往君主立憲,一律用。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劉師培、黃侃,無論新文學舊文學的,一律用;張競生還是個“性博士”,被罵爲“文妖”,照樣用。他所提倡的“學術第一”“教授治校”“講學自由”“兼容幷包”教育理念,至今爲人稱道。

陳獨秀爲科學與民主大聲疾呼,爲人又放浪形骸,不拘行跡,經常去八大胡同撒錢,甚至被妓女控告,經報紙報道後成爲轟動一時的醜聞,被警察局傳訊,斯文掃地,是蔡元培三番五次地幫他解圍,纔沒至於身敗名裂。所以,陳獨秀在《蔡孑民先生逝世後感言》一文中由衷讚歎道:“這樣容納異己的雅量,尊重學術自由思想的卓見,在習於專制、好同惡異的東方人中實所罕有!”

蔡元培其實還是個很幽默的人。他任北大校長期間,有一回,他同教授們在一起聚會,錢玄同故意找茬,打趣地嘲笑蔡元培的字不好說:“蔡先生,清朝考翰林,都要字寫得好的纔可能考上,您的字寫成這樣,怎麼考中的翰林?”蔡元培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也不知,大約是因爲那個時候正風行黃山谷的字吧。”黃庭堅寫字不依常法,劍走偏鋒,在書法上卻入選“宋四家”,乃頂尖高手,可見蔡元培不但幽默,也極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