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忍得一時氣,成得千秋業

忍得一時氣,成得千秋業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忍得一時氣,成得千秋業

忍得一時氣,成得千秋業

我國曆史上劉邦與項羽在稱雄爭霸、建立功業上,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最終也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蘇東坡在評判楚漢之爭時就說,項羽之所以會敗,就因爲他不能忍,不願意吃虧,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就在於他能忍,懂得吃虧,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弊端,最後奪取勝利。

兩王平日的爲人處世之不同自不待說,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是怒火沖天,決心要將劉邦的兵力消滅。當時項羽40萬兵馬駐紮在鴻門,劉邦10萬兵馬駐紮在灞上,雙方只隔40裏,兵力懸殊,劉邦危在旦夕。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先是請張良陪同去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白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並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句好話。然後,第二天一清早,又帶着隨從,拿着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化解了項羽的怨氣,緩和了他們之間的關係。

表面上看,劉邦忍氣吞聲,項羽掙足了面子,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了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劉邦對不利條件的隱忍,對暫時失利的堅韌,反映了他對敵鬥爭的謀略,也體現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劉邦正是靠着吃一些眼前小虧的技巧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有人說劉邦是一忍得天下,相信這種智慧不是有勇無謀的人可以修煉到的本領。對於今天的現實生活,我們不一定會遇到這種敵我關係,但無論在怎樣的條件下,都要記得勇氣不是一味的衝鋒陷陣,而應有勇有謀。

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