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邊城》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邊城》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K 次

《邊城》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邊城》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導語:《邊城》中的小女孩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下面是是由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幾篇讀後感,以供大家的需要!

《邊城》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第一篇】

“這原本是沒有時間流過的故事。在那與世隔絕的村子,翠翠和她的爺爺爲人渡船過日,

十七年來一向如此。

有一天,這女孩碰上了城裏的男子,倆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

男子離去時依依不捨的凝視。翠翠說等他一輩子……”

這是沈從文《邊城》的諾貝爾提名。多次讀邊城,仍會被其中秀麗的風景,樸素的人家,純真的愛情所打動。

秀麗的風景

文章一開頭便展示了邊城之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築城茶峒,臨水的碼頭,灣泊的小篷船,輕柔的山風,望眼無盡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起,如詩如畫的展現了邊城的優美意境。邊城是混着泥土氣息,是邊城人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讀起獨有的湘西風景,腦海裏呈現:靈動清澈河水能望見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從竹林穿過,帶來竹的清香;薄紗似的的霧靄籠罩夜色裏……柔美而寧靜。這是鋼精水泥板的城市永遠塑造不出來的,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邊城,心便會靜了下來。與壯闊的河山不同,邊城的美是樸素寧靜的。邊城裏也有喧鬧,但與城市裏的車鳴不同,那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聲與山歌聲,是悅耳的音樂。當城市裏的人疲憊時,停下來,望一望邊城,那裏便是天堂。

樸素的人家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就是在這樣一個純樸而美麗的地方,孕育出了淳樸赤誠的邊城人民。《邊城》裏的人情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外祖父與一個過渡人爲過渡錢而爭執時,人與人之間真切善良的交往也都印於眼前了。端午節,所有的人圍到岸邊,早早的觀看;而年輕小夥則在鼓聲的節拍中向前奮劃,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龍舟競賽的方式和捉鴨子的可愛場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聯翩了。這便是湘西人民的獨特的端午風俗,獨有的人情美了,因爲在這裏它沒有等級的觀念,它只是質樸的世界中一個沒有被污染的角落罷了。純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在嬉笑聲中便展現無餘了。

純真的愛情

翠翠和二老相識於五月端午,他們初次見面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而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兄弟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爲翠翠唱歌,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愛意。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於是他決然出走,卻最終意外爲身亡。

文章最後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看似可以想象的結局,卻又掩不住其中悲傷。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故事已經結束,然而邊城裏那些單純而善良的人,不被污染的寧靜的村莊,碧溪的渡船上,依然有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着地守望……

【第二篇】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還有一條方頭渡船。

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只輕輕一點,一勾,便氤氳出了詩情畫意,潑灑出了邊城的魅力。

沈從文老先生本就是一個簡單質樸的鄉下人,他曾在《習題》裏這樣寫到:“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不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情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人截然不同。”所以在他的《邊城》裏,那小鎮茶峒中的鄉人,纔有着獨特的不同於城裏人的性格。

邊城是個美麗的地方,所以《邊城》首先吸引我的,便是湘西秀麗的風景。但茶峒熱情質樸的人民,還有那田園牧歌是的生活,是我更加迷戀《邊城》。

沈從文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小說中的人性情質樸。老船伕將自己的一生束縛在了渡船上,替人擺渡卻不收一分錢,還煮好茶供來往過客飲用這是茶峒人民的象徵。楊馬兵,船總順順乃至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大概是沈先生所構想的一處世外桃源,體現了沈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小說中最吸引我們的是翠翠的那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走散,遇到了儺送,儺送幫助了翠翠,翠翠雖言語上並未表露,但她從此也多了一分少女的心事。這本是“兩心永相依”的一件美好的愛情故事,但天保——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翠翠,天保知道儺送要渡船不要碾坊,所以天保成全了自己的弟弟,自己一人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儺送愧疚,離開翠翠,翠翠最終依舊守着渡船等候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的年輕人,但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結局聽起來很令人惋惜,但卻又充滿了希冀,這正如沈從文老先生對祖國未來明天的期盼。

但文中也不盡然是體現美好品質的情節。翠翠的愛情中就出現渡船與碾坊的抉擇。王團總家與這邊城風情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注重金錢而不是人情,這裏體現出沈先生的擔憂,這邊城的鄉土氣息,如今在國家中,正被外來文化慢慢侵蝕。沈先生愛這片鄉土氣息,憎惡重利輕義,但他知道這鄉土氣息總有一天會被替代,所以他借uicuide愛情悲劇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希冀。

沈先生的擔憂是正確的,如今這社會,渡船與碾坊,我相信選渡船的人少之又少,多少人爲了利益不擇手段。國家在宣傳正能量,現在我在這裏,也呼籲大家保有這樣這樣一份鄉土氣息,這鄉土氣息,不是土氣的代名詞,而是純真質樸的象徵。

我很喜歡變成這部小說,首先因爲它很短,便於閱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邊城》的內容其實很深刻。在此,我希望大家可以重讀《邊城》,不是爲了考試而讀,而是爲了讀《邊城》而讀。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第三篇】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衆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