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資本論》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資本論》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54K 次

《資本論》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資本論》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導語:閱讀作爲人類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自有書籍文字伊始,人類就在閱讀中傳承着文化,開啓心智。而一些經典名著的閱讀,更是人類思想文明的精華,值得後人去研究,發現。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資本論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參考~

《資本論》讀後感1000字精選三篇

【第一篇】

馬克思《資本論》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鉅著,而且是一部哲學鉅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鉅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聖經”。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關於《資本論》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捲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爲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裏,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對象。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通過程作爲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於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爲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爲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對象、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爲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爲研究的主體,以剩餘價值作爲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爲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爲研究的目的。在抽象範疇上升到具體範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通過矛盾形態演化、範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爲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週刊2002年12月21日發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後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啓發的。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爲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週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於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爲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第二篇】

我今天下午看了《資本論》,感觸也是比較多的,他主要的特點是彙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通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助。

一、 勞動價值論(1)價值: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決定的。作者從商品入手,闡述了價值,他認爲商品一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爲交換商品的籌碼,等價交換其他所需要的東西。他還分析了價值的形式和貨幣,認爲從他的交換形式是從個別的偶然現象到一般的價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貨幣,貨幣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會生產的不同階段。

(2)剩餘價值 隨着技術、勞動力和工具的發展人們製造商品已經滿足自己的生活,還有剩餘的商品可以換成貨幣,貨幣積蓄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形成了資本。資本是從勞動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來的,他說增加剩餘價值可以有兩種方法,就是延長工作時間和縮短必要的勞動時間,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延長工作時間的方法已經不適合了,現在國家的勞動時間已經規範化,但是我們資本家可以提高勞動者的效率,來榨取他們的剩餘價值,還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產方式、管理組織形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等來提高工人們的勞動效率。

(3)資本的積累 資本積累就是把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爲資本,它不是滿足資本家自己的嗜慾,他是爲了投入資本來賺更多的錢,投入新的生產,剩餘價值可以分爲生產資料和可變資本,不是像《國富論》把剩餘價值都可以轉化爲可變的資本。

資本的積累造成階級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一方造成生產過剩,另一方則造成生存的壓力,他說:“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瘋狂的貪慾的趨勢下完成的。”可見他對資本家深惡痛絕,但是我們爲這本書是爲資本家寫的,對資本家怎樣剝削工人有指導作用。

二、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學說 他主要對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進行分析,將社會生產分爲: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和消費品的生產,他認爲全部商品的價值總量是同價格總量相符的,然後價值(社會的)可以變爲價格(個別的),這要經過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

三、 關於地租 由於土地資源有限,大多數土地由少部分人佔有,所以土地資源面對工業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現在農民把一部分工資交給資產階級,自己卻當一個田戶,這是小塊土地所有制佔統治地位的國家的穀物價格低於市場價格所造成的,在資產階級社會制度下,小塊土地所有制,不斷的衰退,它排斥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社會的積聚和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導着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爲我們公民指導着我們自我價值實現的目的。

【第三篇】

1867 年 9 月 14 日, 《資本論》第一卷在德國漢堡正式出版。這一鉅著的問世,不僅實 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 標誌着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 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進行了最爲全面的科學論證。

《資本論》第一卷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的著 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主要的著作。 《資本論》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爲指 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 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 關係歸結爲生產關係, 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 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 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 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爲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 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 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 體。

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 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 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 發展和克服的過程, 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瞭唯物辯證法 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學說,闡明瞭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 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 現。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 []。是西方哲學大體系締造者中的最後一人 ——卡爾·馬克思經濟學說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的百科全書,更是 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峯之作。 《資本論》 不僅是一部不朽的經濟學著作, 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融爲一體 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全書, 並且它又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 即歷史唯物論和剩餘 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一。 實際上這部以剩餘價值理論爲基石的經濟學鉅著, 就是歷史唯物主 義基本原理的具體論證和生動體現,即具體的歷史唯物主義論著。 《資本論》創建了一個嶄 新的思想體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於德國哲學、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和政治經濟學。馬克思 像黑格爾一樣,相信能夠用一個辯證法公式概括人類的進化歷程。他認爲,所有哲學家所做 的一切都在致力於解釋世界,但他同時認爲,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改變世界。他在黑格爾辯 證法的基礎之上,顛覆了傳統的“形而上學” ,建立了一個現實中得以實踐的最大的思想體 系,一個影響到地球 50%以上人口的體系。 恩格斯說: “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那樣,對於勞動 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 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 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 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 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全部領域一覽無遺。 ” 下面我簡要談談我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你好馬克思在 《資本論》 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 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 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你好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 含義, 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 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 其 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 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 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 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 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 物化勞動作爲過去勞動的凝結物, 在新的商品生產 1 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 而不能創造價值, 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 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是徹底的一元價值 論。

二、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

(一)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與現時代存在巨大的差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 馬克思的 勞動價值論產生於 130 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 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着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 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 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爲體力勞動。 工業化初期, 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 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 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爲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 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爲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 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 產中所佔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 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 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 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爲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 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爲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着產業革命和生產 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 的矛盾日益加深。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 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鬥爭, 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 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 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 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爲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二)當代勞動特徵的變化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涌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 了許多新特點,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 但是, 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 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 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 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第一,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又被稱爲服務業,在第三產業從事的勞動可稱爲服務性勞 動。第三產業問題,是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時爲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經濟現象。第三 產業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迅速發展, 則是馬克思未曾預料到的經濟現象。 隨着社會經濟 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已成爲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據統計,在西方發達國 家和亞洲的一些新興國家, 第三產業產值所佔的比重已達 60~70。

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已佔到 GDP 的 1/3 以上,第三產業對 GDP 的貢獻率大大 提高, 成爲我國國民經濟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向理論界提出 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服務性勞動是否是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是否都創造價值? 第二,科學研究勞動。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在進人知識經濟、新經 濟時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對生產的裝備 應用程度和在經濟生活的普及程度, 早已成爲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科學 研究工作作爲勞動的重要形式, 在生產經營中通過提高已有產品的生產效率或發明出新的產 2 品,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使全社會的商品價值總量大大增加。如果堅持認爲所有科 學研究方面的勞動都不創造價值,就會嚴重壓抑和打擊這些人員的積極性。 第三,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與當時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相適應,馬克思重在研究和論述 物質生產勞動。馬克思也提過“精神生產力”這一概念,但沒有進一步研究和論述。現代經濟 條件下, 人們物質生活的消費得到了較大的滿足, 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 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滿足和享受, 精神產品的生產部門得到很大發展, 也承擔 着越來越重要的生產任務, 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精神勞動是一種艱辛 的、探索性的複雜勞動,它創造了精神產品,而這種精神產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 的僻求。 對於作爲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 應當把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作爲重要的課題 來研究和探討。 第四,經管管理勞動。隨着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範圍擴大,產品日益精細、豐富,就 越來越需要科學的組織與管理, 經營管理勞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特別 是在現代高科技時代,對管理的要求更高.,現代經濟社會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專門化的知 識儲備。同普通工人的簡單勞動相比,管理活動是管理人員從事的複雜勞動,管理勞動不是 一般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是高級的腦力勞動。因此管理勞動不僅創造價值,而且隨着 社會進步,其創造的價值會遠遠高於普通勞動者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