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信奉三“王”勇登攀

信奉三“王”勇登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K 次

他,是一位與青年園有着7年眷戀的兄長;他,是一位在西二樓、西七樓、西九樓留下足印的同窗;他,也是一位號稱“畢業得最輕鬆”的學生。他是鼓風機行業專家;是國內唯一一本有關羅茨鼓風機專著的作者;是擁有不少科研成果、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工程師;是海選中高票當選的一廠之主;是將原本虧損的國有大企業從困境中帶出來的管理者。

信奉三“王”勇登攀

他,就是蘇春模。現任長沙鼓風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畢業於80年代的“華工”。儘管過去的歲月,已經在蘇春模的額頭鬢角畫出了痕跡,但說起鼓風機,說起“華工”,蘇春模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

技術爲“王”

蘇春模,是個信奉技術爲“王”的人。

1988年,蘇春模從原華中工學院畢業後來到了長沙鼓風機廠工作。儘管當時已經是個工學碩士,但他仍堅持從最基層幹起,而這一干就是足足5年。

1993年,剛過而立之年的蘇春模逐漸從人才濟濟的企業脫穎而出,擔任企業技術開發處處長。這時,思維敏銳的蘇春模認識到:鼓風機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企業不能僅僅滿足於原有的產品,而要立足長遠,不斷開發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於是由蘇春模率隊,開始了對“羅茨鼓風機”系列產品的全面整頓,不僅有效地解決了產品批量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技術質量問題,同時還先後研製出了R36新型羅茨鼓風機、RE—200VT型高負壓真空泵等產品,爲企業創造了近千萬元產值和可觀的利潤。這,一干又是5年整。

兩個“5年”的技術生涯,讓蘇春模感受到了這一領域的短缺:國內涉及羅茨鼓風機專業的理論很少,而且尚無關於羅茨鼓風機的正式系統的論著;不少風機生產廠家更是忽略了風機原理的掌握和運用,只注重產品的生產。於是,蘇春模又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新的目標:寫一本羅茨鼓風機專著。然而,要寫一本厚厚的專業論著,談何容易?

1998年,蘇春模忙裏抽空,開始潛心著述羅茨鼓風機專著。每天,他翻閱大量的國內外資料,細緻分析,認真思考,然後在電腦鍵盤上逐字逐句地敲打出他的作品。辦公室裏的燈也常常亮至凌晨一兩點鐘。爲了寫好這本書,蘇春模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連自己也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多少個雙休日沒有好好休息了。

不辭辛苦的耕耘換來了豐碩的收穫。1998年底,蘇春模終於著成了35萬字的《羅茨鼓風機及其使用》一書。該書是國內出版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羅茨鼓風機專著。這本凝結着蘇春模心血的書,不僅總結了羅茨鼓風機領域迄今爲止的主要科研成果,澄清了許多國內專業理論上的模糊認識,同時還提出了不少獨到的科學見解。

2003年,距離1998年,又是一個5年了,今天的蘇春模繼續思考着新的問題:如何降低羅茨鼓風機的噪音,如何讓新一代的產品適應日趨嚴格的環保要求呢?

數字爲“王”

蘇春模,也是一個信奉數字爲“王”的人。

20世紀90年代後期,原本火紅的長沙鼓風機廠,遇到了成立以來最大的寒流:到2000年9月,廠子開始出現400萬元的鉅額虧損。上級主管部門決定對廠子進行改制,由職工自己選擇自己的“領導”。危急時刻,蘇春模在職工“海選”中,以超過90%的得票當選爲公司董事長,擔起了救全廠於水火之中的重擔。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今天的蘇春模已經十分動容:因爲他接過的不僅是全廠的信任,同時更是接過了對自己最大的挑戰:從工程師轉變爲公司最高的管理者的挑戰。

可喜的是蘇春模也有着他自己的一種自信。他認爲:學工科的人對管理有着“先天的優勢”,這個優勢就是數字。就是憑藉着紮實的數學根底以及對數字的敏感,蘇春模在管理的路上硬是闖出了自己的路:現在的蘇春模是一個財務專家,他制訂了一套獨特的“8表法則”,將損益、支出成本控制、資金流向等8個涉及公司要害的財務資料,按月分析,按月制定規劃;他將多年積累的工藝流程經驗,與產品成本掛鉤,推算出最合理的銷售價格;同時,他也大刀闊斧地精簡人員,從而達到資本與人力的最佳結合。

很快,這些努力給予了蘇春模好的回報:2001年,長沙鼓風機廠全面扭虧,職工收入增長19%;2002年,工廠繼續高歌猛進,實現銷售收入1.0466億元,實現利稅1158.3萬元,分別比前一年增長了8.7%和17.3%,而職工收入也在前一年的基礎上增長了16.6%。

2003年,儘管面對SARS的衝擊,但蘇春模的心裏卻分外踏實:僅1~5月,廠裏的訂貨就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8%;唯一需要蘇春模擔心的就是,如何把這麼大批量的訂單按時、按量、按質地交出來。

素質爲“王”

蘇春模,還是一個堅持素質爲“王”的人。

熟悉蘇春模的人給了他這麼一個評價:“只要他心裏想什麼,憑他那股鑽勁,什麼事情都能幹成!”

從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成爲一名高級工程師、一名優秀的技術專家和企業領導者,榮獲“長沙市十佳科技創新青年人才”的光榮稱號,並被選舉擔任長沙市科協副主席,蘇春模從來不認爲自己是一個特例;他也反對學工科的人只能做工程師的說法。在他心目中,成千上萬的和他有着類似求學生涯的“華工”學子,具備類似的素質:學以致用、勤學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