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評價《刺蝟的優雅》觀後感

評價《刺蝟的優雅》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評價《刺蝟的優雅》觀後感

評價《刺蝟的優雅》觀後感

導讀:人非要經歷一番不同平時的劫難才能脫胎換骨,成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推薦的評價《刺蝟的優雅》這部電影。

評價《刺蝟的優雅》觀後感

世界是流動的,我們原本應該可以實實在在地去親身感受這個世界,可是因為一些身不由己的原因,結果我們總是間接地從別人的功過得失間去體會、去欣賞自己的生活。我們眼睛在看,但不去觀察;認為,但不去詢問;接受,但不去尋找──沒有飢渴也沒有討伐,只有期望抑或無止盡的等待。

真正的救世主不是那個會贍養你終老的孩子,不是裝滿景觀社會的電視機,也不是隱蔽著並不在場的上帝——兩隻刺蝟的故事並不是因為這三者中的任何一個原因圓滿的,改變她們命運的是人與人彼此之間的相遇,而且相遇的理由並非是對方能夠給予自己需要的東西,而彷彿是在物質初始的時刻,兩個介子發生了聯絡,億萬年之後他們以荷尼和芭洛瑪的形式相遇然後成為超越年齡限制的摯友,靈魂間的吸引那般迅雷不及掩耳且無關任何理由。

一個看門房的老太太,一個未滿十三歲的刁蠻千金,千差萬別的兩個人因為有了跨出生命的勇氣,看見對方尖刺背後的柔軟,願意去貼近受傷的心靈,願意卸下尖刺的防衛,開始去相信這世界並沒有自己所想像的可怕。他們感受到人之間存在的守護,也看見了直面自己人生的震顫。這樣超越世俗目光建立的友情之中,即使是上帝硬是要進來插一腳,恐怕也只能扮演一個第三者的角色。

而幫助荷尼和芭洛瑪相認的日本人小津先生,也是基於人類間的理解和認同與兩人異鄉人找到了相同的頻率,且最終醞釀出荷尼生命中原本不可能產生的情愫,讓她走出“與有錢人談戀愛,終要被拋棄的命運的心魔。他用一句“我們可以作朋友,甚至是所有我們想做的”打破了一切虛設的界限

孤獨,是這個世界共通的問題。但攻克孤獨,是關於人性而非關於神性的問題。這種孤獨源自等待別人的到來而不去尋找自己,最終落得只能像弗拉季米爾那樣可憐巴巴地嘟囔一句“I`m loney”。不投入人與人之間的彼此信任和交往才是每一隻刺蝟自我設限的框架,甚至有可能成為內在與外在彼此攻訐的原因。然而,這與上帝無關。

在小說的結尾,作者為主角設定的死亡結局更有意無意透露了上帝的不在場。不能把荷尼的死去歸結於上天無眼,因為善惡之報不是上帝寫就的規律,而只是機率問題。如果上帝不存在,人類也會創造一個上帝,世界並不存在上帝那樣的絕對正義,唯一的天枰存在於人類微小的心中,儘管它卑微又不完美。

荷尼的死,讓芭洛瑪終於放棄了自殺的念頭。她鼓起勇氣承認,“那是因為我並沒有真正地的受過苦,或者說,我受苦,但並沒有感到傷痛。只不過是無憂無慮的少女的強說愁罷了。”“我們要是害怕明天,那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建設現在,因為我們不懂得建設現在,所以才對自己瞎扯明天可以做得到,因此一切就完蛋了,因為明天到最後總會變成今天的。”

恰恰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聯絡,人類竟得以創造一種超越死亡本身意義的生命延續。荷尼的死讓芭洛瑪得到了救贖,儘管她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經死了,卻是真正的獲救者。她沒有未來,沒有後代, 不靠電視來麻痺生命的荒謬感, 她最終明白了人生的終結依舊還是要回到孤獨,但與其生活在孤獨中而懷有一顆人群而冷漠的心,倒不如生活在人群中而懷有一顆孤獨卻溫暖的心。

這都不是上帝可以做出的選擇,而只能是人,和人們的選擇。

這本書落入的窠臼,除了選擇閱讀和精神之途來表達優雅之外,還有,借一個富裕的異國男性來體現認同,用愛情解救深陷落差兩極的人生,用死亡終結不知如何為繼的生活而達到永恆。物質、性別、愛情、死亡,種種干擾混雜在一起。誠然,這是不算失足的俗套。文學塑造可能性,有人喜歡誤讀為必然性,然後或者相信這種必然性以尋找安定感,或者抨擊這種必然性以尋找存在感,這不是文學的錯。但是,如果小說中換作淡然而雋永的友誼,平實而持續的生活,人們會更加註意到其中的異國迷思(Myth & Misunderstanding,懷著不乏誤會的美好憧憬,於尋求中別有所獲),我也會覺得它的收尾更有力量。

雖則如此,但我覺得書中各處精準犀利的洞察和文字讓人拍案叫絕,已然可以在經受上述窠臼的瑕疵後依然保持5星。對於陌生的讀者,我想說:撇開書中落差兩極略顯誇張的“刺蝟”和“優雅”,剩下的就是堪當5星的動人文字,那無關刺蝟,無關優雅,只關乎真實的人生。

寧可做一個有思想的修士,也不去做一個後現代思想家。

朋友不需要多,只需一個就夠了,不過卻要對的。

藝術,本就是無慾之情感啊

我雖然知道世界是醜陋的,可我卻不想面對那份醜陋。

如果你要拯救自己,還是先拯救別人吧,微笑或是哭泣,這是命運的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我們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