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文章 >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精選9篇)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馬上就是小年了,你對小年瞭解多少呢?以下爲您帶來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精選9篇),歡迎閱讀!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精選9篇)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1

農曆小年,按照傳統,小年要吃竈糖。竈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小年爲什麼吃竈糖?祭竈供竈糖的原因,是爲了粘住竈爺的嘴巴。北京的民謠“二十三,糖瓜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各地的竈糖也都不一樣,有麥芽做的白竈糖,也有黃豆麪糖,芝麻糖等等。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2

另據傳說,北宋時期的宰相呂蒙正從小家境貧窮、四處流浪。後來,他和母親棲身於彰德府東北永和縣境內的一座寺院內,即現在的安陽縣曹馬村洪元寺。寺內的長老,滿腹經綸,且有一手做風味小吃的絕技——製作芝麻糖。

呂蒙正雖一貧如洗,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所以深得長老器重。長老不僅每天教他讀書識字、吟詩作賦,還常賞些芝麻糖讓他母子品嚐。公元976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竈”這日,人們都在忙着送竈王爺上天。呂蒙正見百姓用食物供奉竈王爺,而他沒有東西可供奉竈王爺,便用寺院裏的芝麻糖粘到竈王爺畫上。

待竈王爺返回天宮,大帝詢問時,他欲說但張不開口,只是一味點頭。玉皇大帝以爲“竈火之神”連連稱讚呂蒙正人品,於是就頒旨降福,賜官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果然居天下數百名舉子之冠,考中狀元。

爲報答長老教育接濟之恩,他擴修寺院,並撥黃米、小麥各500擔,芝麻100擔,讓長老廣授芝麻糖製作技藝,作爲當地百姓謀生之本。以後,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竈之日,百姓也紛紛效仿呂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竈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賜福。這樣,世代沿襲,流傳至今。

提醒大家,成人吃竈糖影響不大,但要購買有外包裝的竈糖,避免細菌灰塵進入腸道刺激胃腸道黏膜。但兒童吃竈糖就要格外小心了,因爲竈糖是用麥芽糖製作的,過量食用會損壞孩子的牙齒,如果孩子感冒或有氣管炎,則更應該少量食用。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3

傳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竈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麪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裏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麪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竈。

由於每家都有爐竈,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竈神(司命竈君、竈君、竈王爺、竈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爲,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竈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玉皇大帝根據彙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竈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爲。祭竈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竈神上天的節日。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竈臺附近貼有竈神畫像,有時還有竈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爲竈神扎一草馬,爲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

這個過程被稱爲辭竈。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竈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竈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衆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爲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4

幾天前,陪老媽逛超市,無意間在琳琅滿目的糖果堆中發現了“關東糖”,有長條狀的,有蒜餅狀的,還有菱形的,非常誘人。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家鄉陝北所吃過的麻糖,形狀與名字雖有不同,卻實在是一樣的東西,一樣黏甜可口。地域廣大,風俗各異,這小小的關東糖,在中國各地所串聯起的正是大同小異,各具特色的“小年”文化。自然,最大的相同在於,無論大江南北,人們普遍將“小年”,視爲過年的開始。

“竈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我們中國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實些,所以對鬼神要用這樣的強硬手段,而於活人卻只好請吃飯。”

魯迅在1926年臘月《送竈日漫筆》中所寫的這段文字,正是臘月廿三的景象,而所謂“膠牙餳”,也正是關東糖。不知從何時起,這一天也在不少地方被稱爲“小年”,按照南北的差異,又有“北方小年臘月廿三,南方小年在臘月廿四”的說法。然而,不似除夕之日的“大年”那麼統一,小年的具體日期從來不一。在皖南鄉村的同學告訴我,他們那裏有所謂“官23民24其他25”的說法,意思是當官的在臘月23日過小年,普通百姓則在臘月24日過,所謂其他人,我也沒想明白具體指代爲何,要再後排一天才能過小年。而在我的故鄉,除夕是爲神而過的“大年”,正月初六方是爲人而過的“小年”,“一大一小”顯出初民對神靈的敬畏。因此,關於“小年”,更爲約定俗成的說法,大約是指除夕前七日左右,由“竈王爺”信仰而發展起來的風俗節日。作爲大年的前奏,送竈、掃塵、吃特定的食物,成爲人們在這一天的主要事務。

竈王爺據說是在夏朝就已樹立的大神,而在殷商時期祭竈已被列爲國家頭等大事的“五祭”之一。然而,竈神的起源從來是筆糊塗賬,有說爲炎帝;有說爲一個叫“張單,字子郭”的人,更有流傳的謠曲爲證:“竈王爺本姓張,騎着馬挎着槍”;有說爲火神祝融;更有說爲髻或隗,狀如美女,不一而足。從那些古舊的年畫來看,竈王爺並不太兇,不過是頭戴發冠,闊臉長鬚的富態模樣。有趣的是,人們對竈君的事蹟描述倒極其統一,這位大神大約終日端坐在家家戶戶的廚竈之間,負責詳盡記錄各人的所作所爲。臘月廿三這天,大神要回到天庭,向玉帝彙報下界凡人的善惡,據說一旦被告狀,輕則減壽百天,重則減壽三百天。權力如此廣大,自然有了祭奠的必要,更需請他吃膠牙餳,希望粘住他的嘴,免得講壞話。

這樣的態度,像迅翁說的,自然不夠嚴肅,卻透出一份好玩的人情趣味。流變至今,各地對竈神的態度大同小異,祭奠之外,更多的差別似乎在當天的吃食上面。在我的記憶中,家中窯洞的竈火旁,每年總要貼一張“竈君之位”的紅色字條。一位家鄉的陰陽先生告訴我,這一天需要在竈君之位下燒紙點香,講究一點,再擺上與祭奠祖先相仿的貢品,大約不免是果蔬肉類,這一簡單的過程被稱爲“送竈馬爺”。我們那裏的竈神似乎比較自覺,送走後並不需要接回,“到了正月月盡,上天開完會,自己就回來了。”

在蘇北農村,祭竈選在臘月廿三或廿四兩天。在竈神畫像的兩旁,往往貼着一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外,還要用紙剪出竈神的畫像“竈馬子”,貼在火竈口。除了給竈神準備的簡單祭奠,這兩天,人們要吃“祭竈餅”,與普遍大餅的區別是,它的餡用煮熟的紅豆泥與紅糖攪拌而成,一般都在直徑二十公分左右。然而,這裏的竈神開會時間比較短,正月初一大早竈上開火時,要將“竈馬子”燒掉,以示接回。

在遼寧葫蘆島鄉下,除了對竈神的祭奠,臘月廿三更重大的活動,則是“殺年豬”。養了一年的豬長得膘肥體壯,大人們一起動手把豬殺後,褪毛開膛,分塊之後便開始做“殺豬菜”——酸菜燉肉。而豬尿泡洗淨充氣後,則成爲孩子們追逐踢打的玩具。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同族而聚,開始享用酸菜燉肉、蒸豬血,自然,也少不了吃頓餃子。三五天後,人們開始煮豬頭肉和豬蹄,涼拌豬頭肉、豬蹄、豬皮凍,便成爲大年前後的主要美食。吃食之外,有錢的人家還會專門請秧歌隊上門表演,圖個熱鬧喜慶。

對老天津人來說,小年這天的主要任務也是送竈王爺昇天。美食家趙永強,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記憶中的景象:“舊時天津,小年之夜,華燈初放,賣瓜果梨桃的、賣花生瓜子的、賣頭油頭花的、剃頭刮臉的、鞝鞋修鞋的、磨剪子戧菜刀的小販們紛紛遊走於大街小巷,叫賣之聲此伏彼起。午夜時分,鞭炮聲響起,人們正在爲竈王送行。”照例,吃餃子也是在爲竈王爺送行。有趣的是,舊時從這天起,天津人家家要吃精米白麪,俗稱“換飯”。

在皖南農村,小年這天,除了送竈,更重要的儀式是祭奠祖先。在先人的墳墓前,點燃鞭炮,燒了冥幣,然後點燃蠟燭或者酒精燈,以照亮先人回家吃飯的道路。此外,從這天起,一直到元宵節前,人們每天早晚在洗臉洗腳之後,都要在家中正屋後方的桌前供上飯菜,以示虔敬。

對很多地方來說,“掃塵”,也就是打掃房屋,也是小年那天的重要工作。人們在將房屋收拾乾淨的同時,也希望將一年之中的晦氣與不滿統統一掃而光。

如果說元旦是西方人新年的開始,春節是國人新年的開始,那麼小年便是諸多節日串聯而成的“過年”的開始。在魯西南一帶流傳着一句民諺:“三祭竈,四掃屋,五剁豆腐,六殺豬,七殺雞,八打酥,九乒嘎,十捏嘎”。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臘月二十三,祭竈;臘月二十四,掃屋;臘月二十五,剁豆腐;臘月二十六,殺豬;臘月二十七,殺雞;臘月二十八,炸酥菜(油炸丸子、豆腐、山藥、肉拌麪等);臘月二十九,“兵嘎”(剁餃子餡);臘月三十,“捏嘎”(包餃子)。天津的老例則是“二十三糖瓜粘(關東糖),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麪發(準備主食),二十九貼倒有(貼春聯),三十晚上坐一宿。”

時至今日,傳統竈臺已然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附着其間的祭竈活動也僅保留在一些農村地區。小年,留給人們的似乎只剩下了有關關東糖、祭竈餅、殺豬菜、餃子等傳統的吃食。不唯小年,即使是大年三十,面對選擇的多元和生活的改變,年味似乎也在人們的記憶中變得越來越淡。然而,正如之前一篇文章所說的,“你覺得生活無趣,是因爲少了些儀式感”,節日似乎恰恰給了行色匆忙的人們,一個休憩追味的契機。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5

一夜雪花紛飛,山巒瘦影換玉妝,今日小年,這場雪雖然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不便,卻讓年味更加濃郁。

在我的家鄉,小年夜是全家團聚一起祭拜竈神的日子,雖然有點迷信,但是,也是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祈願。記得小時候,每年的這天,我就不停地催促媽媽,趕快烙餅祭竈神,平時烙的餅子都會大一點,切開了分着吃,祭拜竈神用的餅子不能分開,所以就要烙得小一點,而且是一年十二個月,就烙十二個,逢有閏月就加一個,可能因爲今天的餅子數量有限,所以,總覺得今天的餅子特別的香。(那時候家裏人都叫我饞貓)一大早,媽媽就發麪,爲下午烙餅做準備,我就像跟屁蟲似的,不停地追着媽媽問,面發好了沒有?什麼時候烙餅呀?家人都笑了,打趣道:“哎呀,這麼饞嘴的丫頭,長大了會是什麼樣啊!”我總是撇撇嘴說,先吃了再說,不管以後。

時光飛逝,轉眼已近不惑之年,父母也已年近花甲,又逢小年,想起兒時,不禁一笑,如今的人,整日奔波忙碌着,已經不再把過小年,看得那麼重要了。我是個懷舊的人,每年都會提前通知在外的家人,記得小年回家團聚,父母也會念叨孩子們,今天會不會回家。今天,我和媽媽當年一樣,早早地做準備,一整天都在忙碌着,心裏卻樂開了花,期盼着一家人的團聚,圍坐一起,吃着我烙的餅子,回憶着當年的饞嘴丫頭,笑聲不斷。

小年夜,一個美好團圓的夜晚,一份和諧,一份心安,不覺心頭一熱,我們一直在追求的幸福生活,原來竟是如此簡單。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6

小年是指農曆臘月是29天的年份,而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舊俗在這天祭竈、吃餃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這不,下午,姥姥讓妹妹到樓下拔草,我問妹妹爲什麼拔草。他說要"餵馬"。我便又問:"你家養馬啦?"妹妹答:“沒呀”我又問:“那喂什麼馬呀?”“我也不知道”妹妹答曰。我暈。她上來時給了我一些草,讓我放到竈王爺的旁邊。原來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到了晚上,我們(我、姥姥、妹妹)先下去給竈王爺“錢”,但錢燒完後,要放鞭炮。姥姥妹妹和我都不敢放。就在這時,哥哥大包小提的來了這可真是巧呀!哥哥走過來,我和妹妹掉頭就跑,我本來膽子就小,而且,這鞭炮聲又大,便到樓上去看。可惜的是,一等我們跑到樓上,鞭也放完了,真是不巧呀!一放完,姥姥他們也都上來了。

爸爸和姥姥到樓上包的餃子,所以情況也不怎麼知道,那就說吃水餃吧!

一包完,姥姥便放進了鍋裏,而爸爸卻要從樓上慢悠悠地端下包子來,所以比姥姥慢一步,再加上還要等我哥哥吃飯,所以吃得更完了,現在哥哥來了,我們就開動了。姥姥說妹妹在樓上才吃了幾個包子,我吃驚不小,她7歲了。幾個包子可是我三四歲時的飯量。於是爸爸叫妹妹再吃幾個,妹妹一坐下便開口吃,用了5分鐘才吃了1個包子,那是我已經快飽了。我們兩個坐在一起吃飯,是鮮明的對比!

小年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日子,不過還有更好的日子呢(過年)。別到時候樂瘋了。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7

這一天早上,我很早就起了牀。因爲到了祭祀的日子了。

吃完早飯,姥姥領着我上街買麻糖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見路人都有一袋麻糖在手裏。我問姥姥:“爲什麼要吃麻糖呢?”姥姥告訴我,是用來祭竈的。“是不是竈王爺?”我迫不及待地問。她以微笑告訴我,是的。

回到家中姥姥讓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給我們講起了祭竈的故事。

從前有個人,他做竈的記憶十分高超,人們稱特爲竈王。有一天,竈王突然病倒了。他的弟弟便想和父母分家。後來弟弟知道錯了,向父母承認了錯誤,並把哥哥的畫像貼在門口。有一天玉皇大帝把竈王的魂魄帶上天去,並封他爲竈王爺。

於是,竈王爺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每家人的行爲與品德。人們每年這一天,都要祭奠竈王爺讓他上天后在玉帝面前說些好話,來年有個好收成。

聽完故事,我才了結了過小年的含義是祭典竈王爺。於是,我們懷着一顆對竈王祭典的心,把麻糖放在了他的排位前……

到了夜晚,我聽見樓下傳來一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這如同雷鳴般的炮聲,又使我聯想起了竈王爺。

也許是出於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吧。我相信,在這個愉悅的生活環境中,人們會繼續把洋溢着喜慶氣氛的節日色彩傳給下一代。讓他們生活在擁有豐富的知識,與飽含着夢想的想象力之中。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8

今夜,瑞雪紛飛,耀眼的雪花照亮了遊子回家的路。今夜,寒風依舊,呼嘯的北風召喚着遊子思鄉的心。今夜,爆竹陣陣,那響徹天際的鞭炮聲正宣告着新年即將到來。

久久徘徊在窗前,我思緒萬千。這一年就這樣即將被翻過,在這個午夜,爲自已泡壺心靈的咖啡,拌上幸福的蔗糖,細細品味着這一年的辛勞與收穫。苦澀的感覺瀰漫在心中,卻在脣齒間留下了絲絲甘甜。

這一年裏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也走過了很多彎路,風雨兼程中感覺自已在漸漸的走向成熟。途中的我經歷過失敗的痛苦也體會過成功的喜悅!我曾哭過笑過也孤獨無助過。曾經不只一次的問過自已,遠在他鄉,漂泊在外,整天的奔波究竟是爲了什麼?揮灑汗水和淚水的同時,我也一直在苦苦追尋着答案。

朋友總會問起,這樣的生活,你幸福嗎?快樂嗎?我無從回答。每個人對幸福對快樂的定義都不盡相同。心中有愛,必感其樂!也曾想過要擁有三毛筆下的快樂,其實無論我們多麼疲憊,也可以每天試着去吃一顆糖,然後灑脫的告訴自已———今天的日子,果然也是甜的!

在這個夜晚,終於可以卸下肩上沉重的揹包,抖落掉滿身的泥濘,輕鬆的呼吸一下過年的味道了。整理好行囊,帶上思念,帶上祝願,再捎上這一年的日日夜夜!過了今夜,我們和家人團聚的日子就會越來越近了!心中的牽掛再也不會輕易的被風吹散。就象歌詞中唱的一樣,想家,真的好想家!家是我們永遠的根!因爲遠方,有我們的父母親人在翹首期盼!

因爲遠方,有生我育我的家鄉故土在傾訴衷腸!無論我們在外飄泊多遠,無論是否走遍海角天崖,我們依舊會記着回家的路!依舊會想着家鄉的。那扇門!很想再聽聽那熟悉的鄉音,很想再喝口故鄉的山泉!縱使自己早已不再年輕,手上也早已起上了厚厚的繭子,但是在父母親人的眼裏我們依舊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永遠象只剛放飛不久的風箏,那無盡的思念和一聲聲的叮嚀串起了堅實的長線,越過千山萬水,線的一頭牽在我們的手裏,另一頭卻系在父母的心上!

今夜,愛在心中。因爲有愛,所以我寧願付出所有。在這個下過雨的冬季,我將心情放飛!用盡一年的拼搏點燃心中的渴望,讓曾經淋溼了的心情變幻出燦爛的煙花綻放在這迷人的夜空,去點亮遠方親人思念的夢鄉!

今夜的我,註定無眠!

小年的微信推送文章 篇9

小年夜,有雪靜靜落,隱約的鞭炮聲遠遠傳來,已經過了最濃烈的時候。坐在窗邊,還看到晚歸的人走過,車燈一閃一閃。只剩這一天一地的寂靜。

就有光陰一段一段走來,或快樂,或憂傷,或明媚,或彷徨。

有春色撩人。看那春花一朵一朵,明媚了整個春。春草萌芽,春花綻放,縱然傷感,也是快樂;

有妖嬈一夏。偶然去過美好的地方,偶然遇見美好。就像夏日那朵殘蓮,雖不是最美,卻是最堪憐的辰光;

有秋之靜語。臥聽雨點兒打天窗,喝一盞茶,品一本書,歲月溫和從容,安靜美好;

有雪落長冬。雪格外多,天格外冷,唯有那些溫暖,仿若情人最溫暖的體溫,熨帖,貼心,無意間,就暖暖的。

你會想起哪個鏡頭呢?

是不是很冷的夜,我就坐在你的車後。看你頂着風頭上還扎着大毛巾,很文藝也很憤青。然後你對我說:我唱歌給你聽吧!然後你就大聲唱了起來,我踢着腿給你打着拍子,彷彿中間這十多年的歲月從未有過,我還是高中裏那個羞怯愛哭的女孩,而你,依然是那個喜歡我好友的男孩……

不是兄弟姐妹,也不是哥們,好像也並不知己,卻讓我那麼溫暖。

是不是你回來呢?初遇時,還都是小女孩,稀裏糊塗的就在一起了六年,再一分別,又是多少年頭走過?我們偶遇,偶然相逢,然後離散。再見面,都爲人母,臉上有了風霜,眼裏有了故事。所幸,你仍是眼眸湛藍,沒有受傷的痕跡,我呢?呵呵……依然沒心沒肺,愛多愁善感,愛笑,也愛哭。

我們還有那麼多說不完的話要聊,還會心有靈犀,還能彼此容忍別人的不能容忍。多好!

還有啊,還有那一份信任的感動,還有那一條夏日寄出的“荷塘月色”,還有那一份纏繞腕間的念想……

那麼多的回憶漫出來,彌散小年夜。

看向窗外,沒有了車燈閃爍,都回家了吧?好安靜。只有雪光,白了這天地。

再冷的夜,有家,就心安,就安好。你給自己的心找到家了嗎?要安好。

夜深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