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高校創業教育開展的意義、問題

高校創業教育開展的意義、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創業教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9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起初譯爲“事業心和開拓教育”,後被譯爲“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對於高校而言,所謂創業教育,就是爲學生提供創辦企業所需要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及其相應實踐活動的教育。創業教育把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學術性和職業性教育同等的地位,通過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生活質量的改善。

高校創業教育開展的意義、問題

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上發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明確指出:爲方便畢業生就業,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應成爲高等教育主要關心的問題,畢業生將越來越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爲工作崗位的創造者。自此,創業教育作爲指導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想,有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二是在現有崗位上順應時代發展和崗位目標要求,創造性地發揮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開拓性地就業。創業教育作爲一種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即面向未來,把培養學生的事業心、創新和創業精神作爲高校教育目的的新的價值取向。在高校中開展創業教育,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促進高校深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意義

新的歷史時期呼喚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高校作爲高校發展的新生力量,必須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在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深刻含義,把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創業型的人才作爲重要任務來抓。只有這樣,才能搶佔人才培養的制高點,才能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在更高層次和更廣的領域直接面對全球技術、信息和資本市場的競爭。

(一)開展創業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這就要求高校應把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創業心理、創業能力的創業型人才放在首位,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因爲從現實看,經濟的發展對傳統工作崗位已造成衝擊,未來工作崗位將越來越脫離傳統的模式和要求,更多潛在的或前人未涉足的新型崗位會不斷涌現,而未來的新型崗位必須由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人才來開拓。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一方面,大量新知識的產生和應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大批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創業機會,呼喚着新時代的創業英雄;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需要轉化爲生產力,也需要大批的創業人才。但從我國的情況看,根據國家科技部提供的資料,目前全國5100多家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近3萬項,其中能夠轉化並批量生產的僅有20%左右,形成產業規劃的僅5%。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創業意識、創業技能是主要的制約因素之一。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大力開展創業教育,充分挖掘大學生的創業潛能,培養大學生勤奮進取、開拓創新的個性,使大學生由知識的擁有者變爲社會價值的創造者。

另外,創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其技術創新和工作創造等實現的。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將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完全依靠政府和現有的企業將難以解決就業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倡導以創業型就業爲主導的多種就業形式,並創造適宜的創業環境。學生就業困難表面上看是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而實際上反映了學校教育內部的問題,高校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改革,提高學生創業能力、擇業能力、適應能力。在計劃經濟時期,社會的就業崗位是一個常數,招多少人和用多少人都按計劃分配。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就業崗位是一個變數,只要通過開發,就會出現社會需要的新崗位,就會擴大就業人數。而開發就業崗位靠誰來完成呢?除了靠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外,歸根結底還要靠具有創業能力的人才的努力。所以說,開展創業教育具有帶動社會整體發展的作用。

(二)開展創業教育是高校發展的需要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信息的創造、加工、處理、傳播與應用將成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源泉。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項基本功能於一身的高校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發揮經濟發展動力源的作用,就要提倡創新、創業精神,不再僅是產生理論家、思想家的搖籃,更要培養出具有現代經營理念的優秀創業型人才。我國高等教育當前正處於從“精英階段”向“大衆化階段”過渡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不僅僅是大學門檻的簡單降低,而應該是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一系列教育理念的轉變。隨着高等教育由培養精英向大衆化的轉折,高等教育的重心要分層次地下移,有些學校重心可以下移到社區、下移到農村,使大部分畢業生從象牙塔中走出來,成爲求真務實的勞動者。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使學生不滿足於“打工”而要做“老闆”,從“求職者”轉變爲“創業者”“企業家”。如果大學生只會等待就業機會的來臨,而不去積極地開拓事業,將會造成智力資源的損失,會延緩高等教育大衆化的進程。因爲高校爲社會輸送的大量畢業生如不能順利就業,那麼就會制約高等教育的發展,阻礙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衆化教育階段邁進的步伐。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是兩種不同的培養模式,也是兩種不同的教育質量觀。創業教育就是要改變就業教育思維模式,使高校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是崗位的創造者。這種以創造性就業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爲目的的創業教育,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衆化的必然選擇。

(三)開展創業教育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呈現出虛假的飽和狀態:熱門行業、沿海地區人滿爲患,而不景氣的行業、邊遠地區又難以引進和留住有用之才。很多高校平時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僅在學生畢業前開展一些就業指導,並不能使學生轉變就業靠政府、靠學校、靠他人的被動思想。必須從入學時就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加強對學生的創業教育,變學生被動接受就業指導爲教會學生自主創業、自我發展,變被動的就業觀念爲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敢於創業,支持學生自我就業。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是一項綜合技能的展示,需要一個人具有很強的運用和駕馭知識的能力,要將知識轉化爲生產力,大學生們還必須努力學習,通過綜合的技能培訓,進行系統的創業訓練,掌握嫺熟的操作技能,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創業教育觀念落後,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一項提高國民素質、擴大就業渠道和激發青年創業熱情的系統工程,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直接驅動力”。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對創業教育還缺乏理性的認識。學生的一般觀念是大學畢業後即就業,很少有創業的想法。有一些高校通過舉辦大學生創業講座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精神,但只有少數的高校把創業教育納入到系統的學習和課程體系之中。即便是在現有的極少數創業教育試點中,其教學模式也往往侷限於知識傳授型,沒有給學生足夠的實踐機會和發展空間。有關部門大力推動創業教育的目的,不過是爲了給擴招以後的爲數衆多的畢業生就業找個出路的手段,並沒有將大學生創業教育提升到作爲國家經濟發展“驅動力”的高度。

(二)理論研究滯後,沒有形成權威的教材體系

大學生創業教育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國外已經開發出一些很受學生歡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評估標準。在這方面,我們國內基本上還是空白。即便是已經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高校在選擇教材方面還是存在着很大的侷限性。當前國內關於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不足以指導教學實踐。近幾年,隨着社會對人才吸納力的減弱,就業壓力增大,畢業生就業滯後或不能就業的現象直接威脅着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少數院校才又開始承擔此類課題。但仍有相當多的人認爲這類課題的研究缺乏客觀實踐條件與軟環境,是對現行教育觀念、教學行爲的衝擊,阻力大,難操作,所以只是喊喊口號而已。

(三)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力不從心

在國外,教授創業教育的老師大多有創業和投資的經歷,熟悉企業的運營。但在中國,由於傳統教育體制下對學生創業教育重視不夠,對教師創業實踐能力要求不高,在高校中絕大多數教師並沒有經營企業或創業的經歷。在少數開設了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的高校中,授課教師也多半是學術專家出身,缺乏創業經歷和實踐能力。且由於近年來高校規模急劇擴大,部分高校急功近利,不顧師資力量、實驗設備等辦學條件尚不具備的實際情況盲目擴招,高校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超負荷運轉,根本無暇顧及教學改革和科研探索,無法保證教學質量。

(四)創業實踐環節薄弱,創業活動流於形式

創業實踐活動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環節。與國外成熟的創業實踐模式相比,我國高校的創業實踐活動剛剛起步。自1999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創業計劃大賽點燃了大學校園的創業之火以來,全國共舉辦了五屆全國性的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一些高校雖然舉辦或參與了各種形式的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但多數學生都是爲比賽而比賽,所謂的創業計劃還僅僅停留在“創意”上,創業計劃書做得很漂亮,真正考慮將創業計劃付諸實施的卻爲數不多。學校方面也缺乏相應的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具體措施。雖然很多高校都成立了類似創業中心的組織,但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一些高校只是把原來管理學方面的課程抽出來作爲創業課程,“新瓶裝舊酒”而已;而另外一些高校則熱衷於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創業比賽,把獲獎作爲目的,至於創業計劃書是否符合市場實際,能否付諸實踐,則不太重視,很多創業計劃書參賽後就被“束之高閣”。

(五)資源配置不足

實施創業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和課堂上,更重要的是應開闢見習、實習基地,切實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基於實習帶來的負面影響,高校往往需要撥款給實習單位。可是,高校的實習基金短缺,本身的實習資源配置又不足,出於無奈,只好“化繁爲簡”,“忽視”見習、實習環節。

(六)缺少風險投資

一方面大學生創業憑的是激情,帶有理想成分,眼光高,不務實,商業底盤搞得太大,創業計劃所需資金數額較大,給投資商的感覺是不切實際和缺少融資誠意,因此,難以尋找到投資夥伴。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成熟的創業投資模式相比,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相對滯後,風險投資尚不充足,創業投資還處於起步階段,投資人更是謹小慎微,不敢輕易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