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學會忍耐的重要性:能耐, 就是能夠忍耐

學會忍耐的重要性:能耐, 就是能夠忍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學會忍耐的重要性:能耐, 就是能夠忍耐

學會忍耐的重要性:能耐, 就是能夠忍耐

凡是能幹大事的人, 都是能夠坐得住的人。

——翟鴻燊

《說文》 中是這樣解釋 “忍” 這個字的: “忍, 能也。” 而 《廣雅》 中則這樣解釋: “忍, 耐也。” 於是我們明白了, 原來 “能” 也是“忍”, “耐” 也是 “忍”, 所謂能耐, 也就是能夠忍耐的意思。

“小不忍則亂大謀”。在我們的生活中, 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忍耐。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 “孔子之忍肌, 顏子之忍貪, 閔子之忍寒,淮陰之忍辱, 張公之忍居, 婁公之忍侮, 古之爲聖爲賢, 建功樹業,立身處世, 未有不得力於忍也。”

忍耐是成功之道, 是成功者必備的心態。在當今社會上, 學會忍才能夠謀生, 我們只有耐得苦、耐得累、耐得打、耐得罵、耐得被人翻來覆去的折騰, 才能立身於強者之林。

《三國演義》,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魏, 當時蜀軍駐紮在五丈原,司馬懿深知自己的韜略不如諸葛亮, 於是便閉守不出, 採取拖延戰術。諸葛亮派人向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裝, 並遞信說: “你若不敢出戰,便應恭敬地跪拜投降; 你的羞恥之心若還沒有泯滅, 還有點男子氣概,便立即批迴, 定期作戰。”

司馬懿手下的將領看了之後都非常生氣, 紛紛請戰, 但司馬懿卻堅守不戰。不久諸葛亮因積勞成疾而身死五丈原, 蜀軍只好退兵, 司馬懿沒傷一兵一將, 不戰而勝。

學會忍耐的重要性:能耐, 就是能夠忍耐

俗話說: “一忍, 可以當百勇; 一靜, 可以制百動。” 北宋詩人蘇軾在 《留侯論》 中曾言: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 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 拔劍而起, 挺身而鬥, 此不足爲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有所挾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遠也。” 意思是說, 古代所謂的豪傑之士, 必定有超過常人的氣節, 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氣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 就拔出寶劍跳起來, 挺身去決鬥, 這可談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稱 “大勇” 的人, 當突然面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 當無故受到侮辱時也不憤怒, 這是因爲他們的抱負很大, 而他們的志向又很遠。

有人認爲和顏悅色、忍讓無爭、寬恕容忍是一種懦夫行徑, 殊不知這樣的人才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還有人認爲凡事忍耐、承認過錯、接受責罰便是懦夫, 事實上, 在衡量自身條件尚無絕對必勝把握時, 暫時的忍辱負重是必要的。

忍耐是走向成功的祕訣。沒有失敗時的忍耐,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沒有不幸時的忍耐,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就像蝴蝶之所以美麗, 是因爲經歷了破繭成蝶時的痛苦; 蟬鳴之所以美好, 是因爲它有着長眠地底時的沉寂; 天鵝之所以如此高雅, 是因爲它忍受過醜陋童年時的屈辱。生活就是這樣複雜的矛盾體。平原是對高山的最好註解, 不幸是對幸福的最好詮釋, 成功也源自於我們對挫折的忍耐。

孟子曾說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爲, 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古代的聖賢們, 都有超過常人的修養, 更有着忍耐一般人所不能忍的本事。大禹治水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忍耐; 李時珍著書《本草綱目》 有遍嘗百草的忍耐; 東漢政治家孫敬有 “懸樑刺股”的忍耐; 越王勾踐因爲臥薪嚐膽、忍辱負重, 纔有了十年後一舉滅吳的成功。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因爲有了十九年流亡的忍耐, 纔有了重登王座、稱霸三晉的成功。古往今來, 所有成功者無不把忍耐放在首位。

不單單事業上的成功需要忍耐, 在學習中、愛情中、婚姻中、家庭中, 我們都要學會忍耐。“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只有耐得住冷嘲熱諷, 熬得住風霜雨雪, 經得住坎坷磨難, 才能品嚐到成功的果實, 這也是 “能耐” 的真正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