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職場故事 > 復旦80後畢業生自述職場經歷:誰都沒有資格說你不適合

復旦80後畢業生自述職場經歷:誰都沒有資格說你不適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復旦80後畢業生自述職場經歷:誰都沒有資格說你不適合


誰都沒有資格說你“不適合”

作者:蘇清濤(1984年出生)

——復旦大學07屆歷史系畢業生自述職場經歷故事

第一天上班報到時,一個同事看到我的畢業證時很驚訝地問:“你是復旦大學畢業的?”這倒沒什麼,因爲,很少有這樣的“高材生”來這樣的小公司應聘;高潮在後面——我們經理,也就是“看過”我簡歷、打電話通知我來面試、並且親自面試過我然後決定錄用我的那個人,竟然也無比驚訝地問:“啊,清濤,你是復旦畢業的?”我靠,你TMD不是看過我簡歷嗎,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

昨天,幫一個朋友的微信公共賬號選稿,找出了兩年前的一篇文章,重讀了一下,甚至有點小小崇拜當年的自己。考慮到大部分新訂閱用戶都沒看到過,決定重發一遍。

因爲原文字數太長,11000字,修改的時候刪減到了7000字。雖然還有點長,但讀起來還算流暢。

誰都沒有資格說 你不適合

當然,我其實非常清楚,他們爲什麼會對我說“你不適合”了——我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我“不適合做銷售”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性格內向;2.人太老實;3.我不尊重“人情世故”,不抽菸、不喝酒,並且,還“自命清高”——非但自己不嫖娼,而且還對別人通過請客嫖娼來搞關係的做法嗤之以鼻,在大衆眼裏,我這叫“缺乏溝通能力”。關於第一點,我不想爲自己的內向辯解,我只想說,像李彥宏和張朝陽這樣內向型的人,如果不是處在那個位置上,不是已經成功了,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爲他“不適合經營一家大公司”的;關於第二點,我想說的是,我的一個經銷商,是專門做富士康的,他明知道我賣給他的價格比同行高得多,卻還是願意跟我合作,爲什麼呢?——“小蘇,我覺得你這人比較老實,跟你合作,我不用擔心你撬我的客戶。”關於第三點,我想糾正的是,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自認爲掌握了“銷售的本質”的人,一直信奉一種理論,即銷售的關鍵不是把產品賣出去,而是如何通過一些低級趣味的方式跟客戶套近乎——竟然把一種本末倒置的庸見當做生存智慧,對此,我只能感到深深地悲哀了。(關於抽菸,有個題外話,剛做銷售的時候,我曾嘗試過妥協,還賣了一包煙裝在包裏,準備給人發;但問題是,因爲我自己沒有抽菸的習慣,所以,見了人就老想不到要發煙,結果是,過了一段時間,那盒煙在我包裏被壓碎了。我將壓碎的煙扔進了垃圾桶,此後,就再沒有買過煙。至今,我也沒有跟客戶喝過一次酒,更沒有請客戶洗過腳,這是我的驕傲點。)

既然連我身邊的同學都認爲我不適合做銷售,那些“閱人無數”,“有着驚人的洞察力”的面試官,就更加能夠以很高的效率將我淘汰了。輾轉了一個多月,到09年6月初,才終於有一家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小貿易公司願意接納我了,就是我目前所在的公司,銷售提成說是5個點,但不同行業的5個點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當時,我對“提成5個點”是毫無概念的,根本就不知道它意味着什麼,唯一清楚的就是底薪只有1000元;但是,我卻是一個“基礎差底子薄”的人,既然底薪高的單位都不願意接受我這個“不適合做銷售的人”,那我也只能勉強地接受這個底薪低的公司了。在最終決定在這邊上班之前,我沒有再繼續糾纏待遇的問題,因爲,問了也沒啥用;我只問了一個問題:我們公司所代理的產品,在行業中的地位怎麼樣?他說,“在亞洲都是第一”。我回去在網上輸入產品的牌子查了查,在業界影響力還不錯,所以就來報到了。

當時是鬆了一口氣,終於有機會進入銷售領域了,儘管工資低了一點兒,但這只是暫時的。然而,直到兩年之後,我才醒悟過來,並在向一個同事(老闆的親信)求證後得知,原來,兩年前的招聘,根本就他媽的只是一個形式、一個騙局而已。表面上看,招聘的程序很嚴格,煞有介事的,貌似是淘汰了很多“不適合做銷售的人”,把我這個“適合的人”留下來了;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兒——我不斷回憶起,第一天上班報到時,要向經理出示身份證和畢業證的原件和複印件,當一個同事看到我的畢業證時很驚訝地問:“蘇清濤,你是復旦大學畢業的?”這倒沒什麼,因爲,很少有這樣的“高材生”來這樣的小公司應聘,所以,同事的驚訝實屬正常;高潮在後面——我們經理,也就是“看過”我簡歷、打電話通知我來面試、並且親自面試過我然後決定錄用我的那個人,竟然也無比驚訝地問:“啊,清濤,你是復旦畢業的?”我靠,你TMD不是看過我簡歷嗎,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

當時,我稀裏糊塗的,兩年後才明白過來,他根本就沒有怎麼看簡歷,只看到電話號碼就通知我來面試了。原因是,當時公司才成立一年半時間,資金比較緊張,給員工開不出很高的底薪,導致有能力的人(或者是自認爲有能力的人)都不願意幹,經理很清楚這一現狀,也就不敢對應聘者有過高的期望值,只要你是個人,只要你投簡歷給我,我就通知你過來面試;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差,只要你能接受這麼低的工資,我就錄用你——反正,底薪很低,即便是新招的員工使用不合格而走了,對公司也沒有多大損失。在這種招聘邏輯下,最後被錄用的是兩種人:1.資深銷售員,對自己的銷售能力充滿信心,靠提成吃飯的,不在乎底薪的——我有一同事是這類;2.能力“差得不能再差”,沒有什麼底子,人比較老實,性格內向,“不適合做銷售”,其他單位都不願意要,但他本人又能接受這邊的低工資,願意試一試的人——我本人就是這一類,跟我同一天進公司的一位同事也是這類(他目前月收入也一萬多了,保守估計,今年全年的收入應該有14-15萬;我們在鎮江這麼個小城市,15萬,差不多相當於北上廣的18-20萬吧)。現在,事情的緣由很清楚了,我之所以能有機會改行成功,不是因爲別人看中了我的“潛質”,而恰恰是因爲我知道自己能力差,於是便定位清晰,期望值低,能夠接受別人所不能接受的低薪水。

在面試的時候,我們經理對我說:“在我們這個行業做銷售,要花半年到一年時間纔會出業績。”這話,真是嚇死我了。既然來之前所有人都說我不適合,那我也必須放低姿態,我便做好了前六個月1塊錢業績都沒有的心理準備——我已經把自己的能力假定到最差了, 因此,後面再有什麼也不會讓我失望了。結果,第二個月中旬,我拿到了第一張訂單,雖然金額很小,只有395元, 提成19.75元,卻讓我“信心大增”。(我一直認爲,就第一單來說,390元與39000的意義是一樣的。)我知道,在常人眼裏, 我的這種“信心大增”未免太渺小、膚淺和可憐;但是,對於我這樣一個從一開始就被定性爲“不適合做銷售”的人,那有多麼重大的意義啊——原來,我並沒有自己當初所想象的那麼差勁嘛。 對於剛入行的新銷售員來說,信心比業績還要重要,如果沒有通過自欺建立起這種虛假的信心,我肯定早就將自己淘汰出局了(有好多人剛開始都比我能說會道,業績也比我好點,但他們還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放棄了,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沒有像我這樣欺騙過自己)。當然,單憑這一點虛假的自信心增長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差不多有一年基本沒業績,收入很低,某同學勸我跳槽:“你一個月掙的那點錢,連一包手淫完用來擦手的衛生紙都買不起,還是另謀出路吧。”但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中途放棄太丟人了,也太對不起前期的付出了,於是我還想再堅持下去:“錢沒有的話可以少花點嘛,儘管我不能做到不手淫,但最起碼能夠做到手淫完不用衛生紙擦手,這樣就把買紙錢省下來了嘛。”至於我能不能做到手淫後不用衛生紙擦手,這並不是關鍵;關鍵的是我有了這樣一個用來欺騙自己costdown的假決心。

收入是很低,但我的精神狀態卻一直很好,充滿幹勁,晚上查客戶資料能查到十一點多。雖然,剛開始的時候相當挫,連跟客戶打個電話都結結巴巴吐字不清,但我卻一直是越挫越勇。不過,遺憾的是,幹勁畢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我始終出不了業績。那時,我這樣想:不是說一年才能出成績嗎,那麼,我不管做得太差,只要老闆不明確開除我,哪怕是已經暗示要我離開,我也賴着不走,在賴着不走的前提下努力幹,我就不相信沒有熬出來的一天?(彼時,我剛剛讀完李宗吾的《厚黑學》。大家都認爲我是書呆子,連我自己也這樣認爲;但剛纔一想,我好像並不呆——如果真是書呆子,能夠在看過《厚黑學》的一個月之後就用它來指導實踐嗎?去年10月份,我在上海見到一個朋友的弟弟,他的銷售業績很差,公司付給他的底薪都浪費了,他們經理已經多次暗示不要他了,我也對他說:“不管他怎麼暗示,只要不明確提出開除你,你就賴着不走。” 他真照我說的做了。讓我高興的是,他終於熬出來了,最近一段時間的業績還不錯。)

前面兩月,因爲沒有銷售提成,所以工資只有1000元。這點微薄的工資,要要拿出420元來還助學貸款,要吃飯,還要拿出320元用來交房租——當時蝸居在一個叫歐洲城的高檔小區,一套毛坯房被拆成了七八個小間,連牆也沒有粉,牆上和地上都貼的是壁紙。宿舍條件比較差,所以,我晚上先在辦公室上回兒網,回去得比較遲,回去之後翻翻《經濟觀察》就睡了,週末基本泡在獨墅湖圖書館,因此,宿舍的簡陋並沒有對我的生活和學習造成什麼影響。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也是在那段時間,有一天,有個漂亮妞說她週末要過來到我的陋室看望我一下,於是,月收入1000元的我立刻“出手闊綽”地“斥巨資”(130元)買了個美的電風扇——在大學四年裏,我一直就沒有用過電風扇,這一買,就是個名牌。(後來,她有事沒來,我便專門趕到她哪裏,哭着嚷着拽着讓她給我報銷買電風扇的錢。哈哈。)第三個月起,我搬進了辦公室住,過上了SOHO的生活,省去了房租。 在第一年裏,我的收入從來沒有超過2000元,最高的一次好像是1600還是1800,記不清楚了。但儘管收入那麼低,我卻從未拖欠過助學貸款,甚至,在那一年裏,我還有過幾次“大額開支”:一個同學結婚,紅包500,再加上我回去參加婚禮的往返路費500;一朋友的孩子滿月紅包300;我弟弟買房子的時候,給了3000(我倒是想多給點,可惜沒有啊,爲了彌補對我弟弟的愧疚感,2011年,他裝修的時候,我就把手上的2萬都給他了);春節時還借給了一個高中同學2000,他四個月後才還給我。。。到現在回想起來,我都很好奇,這些錢究竟是怎麼來的。更要命的是,那一年,我始終沒有感覺到自己的日子過得有多窘迫,甚至,在那最窮的一年裏,我的體重,還從120斤增加到了140斤,紅光滿面,頭髮是油光可鑑。心寬體胖吧。或許,唯一的解釋,用幾個朋友的話來說,就是“你對物質的要求實在太低了”——“可以居無竹,可以食無肉”。(似乎,那一年,我寫的文字比大學四年的還多,讀的書比大學前兩年的總和多。)

從第二年起,業績就增長比較快了,主要是前一年太踏實了,基礎比較紮實。月收入突破2000之後,很快就突破了3000和4000多;按大多數人的期望值,這當然是一個很低的工資,但對我來說,這已經足夠了,夠我花了。2011年底結算時發現,除去生活開支和還給銀行的5000多塊助學貸款外,淨收入有4.5萬,“簡直出乎意料”;2012年底結算時,全年的收入應該有7.8萬,也要比預料的高得多——我一直對收入增長這種東西,沒有什麼規劃、沒有什麼期望值,也根本就沒有什麼概念。按照大多數人對收入的追求來說,我的這點收入,根本就算不了什麼,我不應該對此感到有多麼知足;但問題是,對於我這樣一個一直被認爲“不適合做銷售”的人而言,我感到很欣慰,因爲,我畢竟已經在這樣一個領域裏存活下來了,而沒有被淘汰出局。(我這個人不太喜歡做橫向比較,不跟別人比;我就只跟自己比,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強一些,我就會充滿幸福感,對未來充滿安全感。)

當我見證過那些比我更加適合做銷售的人一個個因爲沒有業績而離開,而偏偏是我這樣一個“最無能的人”最終存活下來的時候,我便總結出了這麼一句話:“很多人被淘汰,是因爲心態不好,而不是能力問題;心態的適合,要比能力的適合更重要。很多人,是自己淘汰了自己,而不是公司淘汰了他。”對此,郭磊同學問我:什麼心態。我說: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志大才疏”,期望值與自己的能力不匹配。最後,郭磊補充道:“心態,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1.我的這份工作,在我的月收入突破4000之後,它的優越性逐漸凸顯出來了——收入基本可以養活自己,更有吸引力的是,上班時間很自由,我常年處於“沒人管”的自由狀態。事實上,在月收入突破3000之後(從2010年9月份開始),我就已經開始不努力工作了——從2011年初開始,我上班的主要任務是看書寫文章,次要任務纔是維護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