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穆斯林的葬禮》閱讀感悟精選三篇

《穆斯林的葬禮》閱讀感悟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穆斯林的葬禮》閱讀感悟精選三篇

《穆斯林的葬禮》閱讀感悟精選三篇

導語:有一座高山叫書山,有一條捷徑叫勤奮,願你走着捷徑勇攀山頂。有一片大海叫學海,有一條輪船叫刻苦,願你坐着輪船遨遊大海。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穆斯林的葬禮》閱讀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穆斯林的葬禮》閱讀感悟精選三篇

篇一: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次看時因爲有了大體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較快。作者給全書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祕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爲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一樣時代,有着不一樣資料卻又交錯扭結的感情杯具。

伊斯蘭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對大多數的讀者來說是一個神祕的事物,所以這也成爲吸引我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個個描述細緻的宗教場面,瞭解了有關穆斯林的許多風俗。作者本人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但在書中她並沒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種清新流暢的筆觸緩緩的記敘描繪,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十分純淨的感覺。同時書中的另一個背景是故事發生在一個和玉器有關的家族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徵,古人多以玉來形容比喻自我的品德、氣節。例如有“君子比德於玉”。所以全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雅緻寧靜,與世無爭的氣息,但是玉同時也是一種財富,君子愛其品質,當然也會有人因爲其價值而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別用“月”“玉”爲線索,分別描述了民國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結束社會復甦的兩個時期跨越六十年的歷史。在這段複雜紛亂的歷史中,不管是對兩類人物衝突的正面描述還是側面描述,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鮮明的愛憎之感,同時這種情緒也深深地影響着讀者的情緒。動盪的社會中容易產生杯具,六十年中家族興衰變遷,三代人命運沉浮,最終是一個個令人痛惜的感情杯具。讀後會產生一種壓抑的情緒,但卻觸及讀者的心靈,令人有蕩氣迴腸的舒

暢,同時使人產生對歷史對社會深沉的思索。僅僅是這單薄的一遍已經令我的心緒久久無法得到寧靜了。在這超多文字的背後,更讓我看到了知識的可貴,姐妹情深的碧玉兩人,皆因爲所受的教育不一樣,對於感情,對人生竟也產生了天壤之別。玉兒對於感情的執着,對於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膽,果敢與無畏,正體現了新時期中國青年的新氣息!而作爲一代婦女的代表,碧兒的迂腐和落後,以及對於感情的盲目和對於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爲之悲哀……

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她文筆的傾訴,讓我這個一向對伊斯蘭教淡漠的人,對它肅然起敬……我瞭解了許多回民在生活中的傳統禮節和常用的阿拉伯語,因爲文中的回族人對至高無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回想書種種,不知該怎樣評價書中所展現的血肉豐滿的人物。因爲,霍達以她深刻的內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讓人蕩氣迴腸的。我爲成熟、漂亮、處處透漏出現代女孩兒特點的韓新月和才華橫溢、賦有職責感的楚燕潮的感情杯具而深深的惋惜,爲樑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嗇的毀掉兩對人命運的行爲而遺憾。但一方面,也覺得她很可憐,畢竟韓子奇曾給予過她傷害,她有權利爲所欲爲。樑冰玉呢?我覺得他因該是本書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爲那個以前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個性的女孩兒,最終卻成爲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孤單的獨自漂泊他鄉。

在現實生活中,能無限信奉真主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做到聖人穆罕默德傳下的古蘭經裏的條約少之甚少。以前看過一點兒古蘭經,覺得很吃驚。那些傳統思想的條約太嚴格了。和現實生活相提並論,那我們的罪過可大了。不做禮拜,不分齋,連這最基本的都沒做到,怎能踏上前往聖地麥加的征途呢?說到那裏,也不禁爲做一個回民而自豪。因爲,天下穆斯林共同敬仰的聖人穆罕默德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成爲領先人物。因爲是他最初建立了伊斯蘭教,是他編寫了古蘭經,至今影響人類的生活,與社會緊密結合。因此,這個排行是名副其實的。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後,心裏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禮,展現奇異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時光和心靈來感受的。俗話說:“一部偉大的作品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文學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確實是顯而易見的。由此說來如何讓自我更具文學修養和文學素質,是一個仔細思考的問題了。就當下來看,當然理應從基礎做起,踏踏實實的走好自我此刻的每一步,從而使自我以後的人生走的更加從容和瀟灑!擁有生命,便是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書中的主人公比起來,我們不幸福很多嗎?最起碼,我們還活着,還擁有着生存的權力,這樣說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運呢?也許,你的人生之旅正面臨着難以逾越的鴻溝,也許你此刻的人生之路正充滿荊棘,但無論境遇如何,請學會瀟灑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還呼吸,就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將你打敗!除非,你選取了自我放下或是自我毀滅……

篇二:

這本書我看了不到半個月吧,每天都會看一點,要麼早上提前一個小時,或者中午午休微信閱讀,還有晚上收拾好睡前閱讀,半個月不到利用零碎時間看完。

其實在看之前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很悲傷的小說,甚至有點矯情。但是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很強的故事邏輯性,讓我還是深深陷入到小說中,彷彿置身其中,深切地感受到小說各位人物的喜悅與悲傷。看到新月跟楚老師甜甜的愛情,我也覺得很幸福,甚至有點羨慕新月,羨慕她有那麼好的老師,還有那麼愛他的爸爸與哥哥,羨慕她有那麼好的成績和性格。記得新月去世的時候,陳淑彥說:“新月,你這輩子活得值啊。”

的確,新月的生命之光雖然只有19年的長度,但是她這19年獲得了很多別人企盼不到的幸福與幸運。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它有限的長度。“有的人20多歲就死了,只不過到70多歲才埋”這句話也在說明着,生命的意義跟價值並不是以長度來衡量的,並且它跟長短毫無關聯。還有生命的人,應該珍惜好歲月,認真積極得過好每一天,賦予生命最大的意義,給社會與人類創造更多的價值。

一個人,無非就是她/他思想的產物。我們可能會比較少去思考“活着有什麼意義?”這種問題,如果我們每天的日子都很平淡無奇,又並不無趣,那麼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去想這個問題,直至生命終結。但是當我們遇到人生中一些波折甚至災難的時候,我們就免不了會去思考這個問題了。其實這是個很大的命題,且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回答。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去認真回答[]。我認爲,即使不遇到災難,多思考一下,也受益。

從韓子奇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事業的波瀾起伏,這個事業是很典型的,因爲它於他而言是生命,是至高無上的寶貴。人生無常,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或一家人所能掌控得了的。韓子奇最初忍辱負重,給害死師傅的仇人做徒弟,默默學習成長了三年,結果重振“奇珍齋”,爲師傅報仇,甚至一躍成爲“玉王”,名利雙收。但是後來,日本鬼子侵犯中國,國家有難,民間個人的生意環境也不免受挫,韓子奇爲了保護他視爲生命的古董寶玉不被戰爭毀滅,不惜拋妻棄子遠赴英國。卻沒料到,他遠在英國的那段歲月中,奇珍齋已經被毀滅了。而毀滅的元兇,又正是他以前的仇人。

所以說人生無常,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捲土重來是常有之事。不過韓子奇他這一輩子的確也幹了不少大事。比起人生的平淡無奇,用盡全力去爭取一下,爲其增添幾筆色彩,不是更有意義嗎?

說到愛情,韓子奇說他跟冰玉之間是愛情,是單純卻又濃烈的愛情;而他跟君璧之間有深厚的感情,這個感情也割捨不得,但卻不是愛情,他類似於親情,是理所應當的感情。韓子奇和樑冰玉從英國回來之後,韓子奇卻再也離不開家,離不開樑君璧了,當然他並不是離不開樑君璧這個人,而是樑君璧身上承載了很多的社會屬性的東西,比方說世俗的眼光,宗教信仰等等。他沒有辦法心安理得地離開了。所以樑冰玉選擇了一個人離開。對於愛情,我還是更傾向於樑冰玉這樣,敢愛敢恨,獨立灑脫。而後韓子奇跟樑君璧在一起生活的這些年,已經完全沒有任何美好的感情存在,只不過是住在一個屋檐下分居不言的兩個陌生人罷了。而這樣過着餘生,值得嗎?深情,不癡情,我想這纔是最好的愛情態度。獨立、自重纔是過好自己這一生的基本要求。

以上就是我閱讀完這本書之後,關於“生命”“事業”“愛情”的思考。當然,韓新月是一個很完美的人設,還有楚雁潮也是。有人說作者創造這樣的人設過於完美了,但我覺得無可厚非,畢竟是小說嘛,沒說非得跟生活一樣。藝術本就是源於生活,但最終還是要高於生活的。我喜歡這兩個角色,喜歡他們對事業孜孜不倦的熱情與付出,喜歡他們身上散發的自信與從容,喜歡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與健全的人格。這些都是我喜歡並決心追求的,他們給我增添了動力,也促進了我對燕園、未名湖深深的嚮往。希望今年能去好好地逛一次,北大這個從未見過但彷彿已經見過好多回的地方。

篇三:

一個與穆斯林幾乎無關的“葬禮”

(羅嗦一句,給兩顆星,是把它作爲本應成就的名著,若視爲通俗小說,三星甚至四星都可以。)

抱着想了解伊斯蘭文化的心態讀完《穆斯林的葬禮》,第一感覺就是作者自身成長的“那個年代”的味道如此強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的文學作品中有類似缺陷的不少;然而侷限又不能盡歸咎於時代——不受此侷限的佳作也大有人在。如果說”那個年代:給作者的烙印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書給我的感覺卻是“敗”者居多。只能算一出披着伊斯蘭文化外衣的通俗言情時代劇。

先說說對伊斯蘭教以及穆斯林生活的描寫,竊以爲這本應該是全書最吸引人的部分,相信不少讀者和我一樣是爲此而讀的。但是很遺憾,這方面的敘述篇幅夠多,深度卻遠遠不夠,感覺如同爲了製造悲劇而刻意貼上的一個背景,過於生硬、淺薄而缺乏說服力。主角里,無論韓子奇還是新月身上,都看不到多深的信仰影響,至多隻有作爲少數民族的邊緣感,唯有韓太太真正虔信。主人公的命運即使抽掉這個背景,大部分也不會有本質性的改變。不做穆斯林,韓子奇照樣愛玉成癡,照樣婚外戀,韓家照樣家庭不和,韓新月照樣得絕症。甚至唯一可能深受信仰影響的韓新月與楚雁潮之戀,在相當長時間內也並不顧忌信仰有別,而是困擾於在當時都顯得陳舊的所謂師生倫理——無論韓、楚二人、好友、同窗還是韓太太,都只做如是考慮。及至韓太太知曉兩人的真實情感,纔出於信仰差異去阻止,但此時韓、楚愛情已相當堅定,而新月的病情也已經在操心哥哥的婚禮時惡化到不治,所謂信仰的阻隔,不過給她必死的命運多灑幾滴煽情的淚水。設若新月不死,與楚雁潮繼續在不同的信仰阻隔下痛苦糾結,在信仰、家族和愛人之間艱難抉擇,倒是可以加重信仰與愛情的悲劇,可惜的是作者偏偏把新月設定成一個信仰並不見得多深的人物,對二人愛情的處理幾乎是個敗筆。

穆斯林的身份和信仰對主要人物命運的影響根本無從體現,甚至還不如戰爭、絕症之類言情劇常用手段來得重要,即使新月的絕症也來得莫名其妙。這一點上幾乎類同於瓊瑤小說裏偶爾爲之的刻意的大時代敘述,非常可惜,白浪費了一個本來可以大大昇華境界的機會。當然作者還是給了讀者一個瞭解伊斯蘭民俗風情的機會,但也就僅此而已。類似的還有對中國”玉文化“的描寫,這方面的敘述略勝於穆斯林背景——“玉”對人物命運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穆斯林身份,但還是令人感到某些文化深度的欠缺,不無遺憾。

然後不得不說文字風格,這通常是一部文學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在此卻是最具“時代特色”也最失敗之處。不客氣地說,堪比“知音體”、“瓊瑤體”上身。煽情有餘,內涵不足,能放不能收,完全是“張弛有度”的反面。就算是悲劇,也大可不必從頭哭到尾吧?我不懷疑作者情感的真摯深切,但問題在於作者過分“參與”了敘事,總是忍不住越俎代庖、不厭其煩、詳盡無遺地去“代替”讀者抒情、議論,就像一個熱愛包辦一切的家長,即使用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來寫作,也不是非如此不可的。沒有了“留白”,也就沒有了想象和昇華的空間。至於語言略嫌陳舊,粗糙,不夠凝練生動,文學性不足,幾乎有初學寫作者的味道。

人物形象塑造是另一大遺憾。類型化,不夠立體豐滿,連主角都不例外,相對好一些的只有韓太太璧兒。“主角光環”作祟之下,韓新月美得虛無縹緲,謝秋思俗得莫名其妙。韓新月幾乎是個穆斯林版的林黛玉,天資過人而身世不幸、體弱多病,她集衆美於一身而也就罷了(連她母親都是想考牛津就能考上啊)。誰能相信,堂堂商務印書館創辦人(照文中暗示的,上海民族資本家,什麼印書館的創建者)的女兒會俗成這樣子?言談刻薄缺乏教養不算,還戀上個店員家庭出生、英文口語都不地道的水蛇腰小白臉,也真是醉了。所以謝秋思、唐俊生、鄭曉京之類的配角就十足是作者刻意編出來襯托主角的小道具,完全符號化,最後不了了之。好笑的是,作者一邊在提倡民族平等,一邊卻落入“地域歧視”的俗套,陪襯的半“反面”人物謝、唐不算,連韓太太信口胡謅的情敵“表妹”都得是“上海表妹”。當然完美的楚雁潮也是上海人,然而與“反派”張口即是上海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家楚老師是從來不說滬語的,更不會提什麼“阿拉上海人”,他的上海人身份是可有可無的,換成任何一個其他城市都無所謂。

這樣一部作品在”那個年代“的成功,很大程度應歸功於它反映伊斯蘭文化的開創性——雖然在此方面仍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除此以外,幾個時代穿插敘事的結構還算吸引人,情感還是真切的,甚至不乏某種情懷。讀完不能說毫無感動——否則也不會有”吐槽“的慾望了。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只是遺憾作者浪費了這麼一個好題材,把一部本可以成就的皇皇鉅著,降格成了還算好看的通俗小說,一個除了信仰的皮毛和表面儀式之外,與穆斯林幾乎無關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