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精選三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精選三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精選三篇

導語:讀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後,你們有沒有一個新的認識呢?下面小編整理了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大全,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精選三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精選三篇 第2張

【第一篇】

“表面看來皇帝具有傳統賦予的權威,他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而其實皇帝是在臣僚們以道德的名義爲要挾下按照文官集團所確定的規範來行動。任何超越和違背此種規範的行爲將被加以“昏庸無道”之罪名,萬曆皇帝就曾受到臣下如此的指斥。原來,“百官之所以絕對服從皇帝,即使不是有條件的,但也決不是無目的的。君主專制本來與文官制度是相輔相成的。”皇帝越過這個界限行事的不是沒有譬如萬曆的叔祖正德皇帝就曾經“毫不費力地作弄了他的臣僚”正德皇帝有“超人的膽量、充分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他曾親自訓練老虎,差點就此死於非命;親自操練兵馬;率軍作戰,得勝回朝;自己給自己加封“威武大將軍”稱號……諸如此類自然引起了文臣們的惶惑以至憤慨,而其中真正的原因就在於“皇帝挖空了他們苦心構築的政治體系”。萬曆皇帝“缺乏他叔祖的勇氣、積極性和尋找快樂的情趣”,那就只能當“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那就是參加代表着道德的各種禮儀。苦悶之餘,只有“用一些更爲無聊的方法消磨時光”。一個喜歡活動的人物具備着充沛的精力,但又無法用之於作出積極的創造。”自此埋下歷史悲劇的禍根。

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乃人性、社會責任、道德倫常、體系的文化語法規定等等交織而成。其間的複雜很難用一個維度講得清楚。而且只有拉伸前後的歷史歲月,方能看清楚一部分的歷史走向。這也正是黃仁宇提出大歷史觀的一個原因。

【第二篇】

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是指:以一個時間基點爲原點,前後各推一段時間,梳理整個大歷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終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觀感”。具體到萬曆十五年,即爲1587年爲基點,以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和李贄等歷史關鍵人物爲代表,着重挑選具備後世參考價值和社會歷史性的事件進行闡述。

明清兩代爲中國封建制度畫上了一個句號。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達到頂峯,從明成祖設立內閣,到清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明清政治達到專制頂峯。明代的“仁宣之治”、隆慶新政和張居正改革爲後世治國者所稱道。經濟上,從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開始,到清代中期的攤丁入畝政策,農業人口激增,農業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農耕文明達到極盛。

在江浙一帶,則出現了以僱傭關係爲代表的資本主義萌芽,製造業、紡織業等成爲解決地方人口就業的重要產業[]。軍事上,統一多民族國家背景下的邊防矛盾呈現由內向外轉移的過程。行省制度得以完善,中國疆域空前遼闊。

北方諸鎮的邊防措施萬里長城得以修復,火器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軍事領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裝在鎮壓內部起義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學高度統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選拔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同時也鉗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第三篇】

在世俗道德要求下,人具有兩面性。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的官場行爲充分體現了古代文官的兩面性。一面是孔孟經典思想教導的仁義道德,一面是難以克服的人性弱點。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覺得不存在善惡。善惡是道德要求爲評價標準。拋開道德,人性存在弱點,這些弱點正是生存的需要產生的利己主義。

要克服人性的弱點,需要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明朝更多的是以道德要求去評價一個人行爲的對錯,缺乏制度體系規範管理和行爲。一羣文官集團把持朝堂國家,沒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規範,勢必造成人性弱點的爆發,愚民教育、表裏不一。讀此書,才知道張居正、海瑞、戚繼光並不是課本上描述或大衆普遍認爲的形象,但也不能憑此書描述,就一票否決了這些歷史人物。讀後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告訴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評價歷史人物,在能客觀。

儒家道德思想不再符合封建社會後期的發展。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陽明的心學,李贄對社會、自我帶有衝突的哲學思考。緊固思想、反對社會新生事物、培養愚民,違反社會發展的規律,這種意識必然阻礙社會發展。

儒家認爲有修養的人是謙虛的。但放到社會發展的背景中,過分謙虛使人猥瑣,適當驕傲使人成功。但並不是說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都是虛僞的。道德與否,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