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萬曆十五年》讀後書評1000字精選三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書評1000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萬曆十五年》讀後書評1000字精選三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書評1000字精選三篇

導語:《萬曆十五年》是一本改變了人們歷史觀唸的書,它的大歷史觀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今天本站的小編帶給大家的是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00字,供你參考!

《萬曆十五年》讀後書評1000字精選三篇

【第一篇】

對於明神宗朱翊鈞,歷來人們大多持否定態度。其實不僅如此,說起明朝的皇帝,人們都沒有好感:他們不理朝政,就像一個個敗家子,折騰着祖宗的基業。在朱家統治時期,雖然寫就了不少的輝煌,也留下了無數的罵名。魯迅先生在論及明朝時曾說:“唐室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

但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黃仁宇先生則明顯地表達了他對朱翊鈞的同情與悲嘆。當然,黃先生也從他的“大歷史”觀向我們展示了萬曆皇帝的一生,以及萬曆出發,追溯封建統治的源頭,着重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全面給我時期的文臣武將、思想家。

在高中歷史課上,我們都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封建集權統治在明清空前強化,皇權至高無上。但在萬曆皇帝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皇權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儲這個問題上,萬曆皇帝前前後後奮鬥了三十幾年,終也沒有實現立他最寵愛的皇三子常洵爲皇太子的夢想。

我想,其實,這也是萬曆皇帝的可悲之處。封建統治從秦朝到明朝,已經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所推崇的文官制度,這時已經完備成熟。皇帝,在這個以程朱理學爲根本太子思想的國度裏,已經成爲一種象徵貨體制。萬曆皇帝,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這個皇帝角色,按時參加各種典禮活動,批准內閣大臣的奏議,在全體文官以及程朱理學的協調下,整個國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運轉了。皇帝,似乎已經成了禮制的象徵,國家的精神領袖,倒有點類似於英國君主立憲制下的君主。但這怎麼可能呢?在長達一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皇帝基本上都是呼風喚雨,獨攬大權,說一不二的。

可是,在明朝,在以理學爲一切工作活動的指導原則的國家裏,熟悉掌握了理學的文官集團,卻逐漸壯大成熟,甚至達到了與皇權對峙的地步。萬曆皇帝想立皇三子爲皇太子,朝臣竭力反對,雙方苦苦鬥爭了三十幾年。最後,萬曆皇帝被迫立皇長子常洛爲太子,但這是以六七位閣臣的離職,上百名大臣被降級爲沉重代價的。從此以後,萬曆皇帝心灰意冷,深隱後宮,消極怠工。朝臣的奏議,他不予批准,也不加反對,就一直擱着,拖着,讓朝臣的目的也大不到。這很像小孩子的鬥氣行爲。但一國之君這樣做,卻是以一個國家的沒落爲代價的。

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疑問:立誰爲太子,誰爲下一任皇帝,作爲臣子的,和他們有多大關係,他們爲什麼非得擁護皇長子,甚至不惜和皇帝對着幹?在以嫡以長不以賢的禮法原則下,常洵爲長子,就應該爲太子。萬曆皇帝立常洛爲太子,就是違反禮法的行爲。在以禮法爲根本原則的社會裏,這是關係國家根本的問題,是不能允許的,即使皇帝也得遵守。

在歷史上,神宗皇帝偏激逆反,昏庸無能。親政初始,清算張居正。他晏處深宮,聲色犬馬,荒廢政事,又大肆兼併土地,溺志於財貨。其在位期間,圍繞太子發生的“國本之爭”,更是將朱王朝進一步推向深淵。

如此可憎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萬曆皇帝如何從勤勉政事,勵精圖治,逐漸墮落退化。

朱翊鈞自幼聰慧過人,讀經史過目不忘,而且頗爲早熟。九歲即位,在生母李太后以及張居正的教導下,也算是一位少年英主。張居正親自教導他,安排課程,指導讀書,選拔賢能的大臣輔導他,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本領。雖然十分嚴厲,卻也不妨礙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第二篇】

《萬曆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經讀過好幾遍了。近來再重讀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國古代政治的最鮮明特點是觀念治國。

早在國人歷史早期,古人便憑藉想象將世界和自身進行描述和理解。這倒也不稀奇,幾乎所有文明的早期都有這個特點。但將想象充分賦予到政治中的,中國卻是爲數不多的。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諸侯國。周公同幾乎所有的古人一樣,不能科學地理解天下的構成;他同時認爲周王貴爲天子,萬民理應萬世順從,但後來的事實表明,並非如此。周朝人力圖使政治體制順應自然,但由於知識的侷限,實際是讓自然順應了他們的意志,這便造成了政府行爲自上而下的慣例,而中國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終形成,後世之人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這一觀念,改都改不了。

再到後來,觀念由對天的感性過渡到對儒家思想的理性。歷朝歷代的首要任務與其說是治國,莫不如說是對儒家思想的推廣和執行;皇帝及中央政府的最重要責任與其說是推佈政令,莫不如說是身先士卒,踐行儒家禮儀,與萬民做表率。至此,儒家思想也可以稱之爲儒教了。

造成這一現象的是中國的自然環境和政治傳統。中國地域太大,自古而然,技術發展的限制迫使從周公起的統治者以觀念規劃全國,形成一套獨有的政治體制。這種體制的特點是上端細緻入微,下端粗糙肥大。上端的統治者一是看不清下端複雜多變的實情,二是實在沒有能力去處理數以千萬計的分散在各地的小自耕農集團。爲了統治的便利,只有靠觀念,即後來的儒家道德。這種道德一來可以統一文官觀念,讓他們即使分散在各地,與中央隔絕,也能力解當地的疑難;二來可以規範百姓,使他們各自安分守己,少爲國家制造麻煩。道德的產生是因技術的無奈,而實戰的結果表明,道德的力量遠遠超過行政和司法,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以德治國”的原因。

這種德治方式在起初是有利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秦漢、隋唐創造的盛世王朝[]。然而時代在發展,我們永遠也找不到放諸四海而皆準道理,永遠也找不到一勞永逸的創造。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到了明清時期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中國在歷史的座標系中開始走下坡路,這也許就是黃仁宇先生創作《萬曆十五年》的緣故。

《萬曆十五年》並非只寫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的故事,也並非只寫萬曆年間的故事,他寫的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優越的終結,是對“以德治國”的深刻剖析。取名“萬曆十五年”也許只是個象徵,也許只是因爲音韻的和諧。

中國古代德治政治的優越性結束了,形式也結束了,但它的流毒卻遠未終結。儒教的本本沒有多少人再學習了,儒教的精華沒有多少人再記得了,但儒教的糟粕卻深

深紮根在現代人的心靈深處,因爲中國處於封建社會幾千年,而進入現代社會還不到一百年。這種紮根的結果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人的劣根性,這就是現代中國人還存在的諸多毛病。即便是年輕人,任你穿的很“哈韓”,吃的很“歐美”,唱的很“港臺”,但骨子仍未脫離中國人的“奴性”以及其他任何“惡劣性”!儒教講究“仁”,二“人”即爲“仁”,中國人是研究人的人,最擅長“玩人”、“治人”、“整人”,因而任何朝代的任何一級組織的任何一次改革與反改革、革命與反革命,始終繞不開人事的問題,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對人的整肅。

【第三篇】

對於明神宗朱翊鈞,歷來人們大多持否定態度。其實不僅如此,說起明朝的皇帝,人們都沒有好感:他們不理朝政,就像一個個敗家子,折騰着祖宗的基業。在朱家統治時期,雖然寫就了不少的輝煌,也留下了無數的罵名。魯迅先生在論及明朝時曾說:“唐室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

但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黃仁宇先生則明顯地表達了他對朱翊鈞的同情與悲嘆。當然,黃先生也從他的“大歷史”觀向我們展示了萬曆皇帝的一生,以及萬曆出發,追溯封建統治的源頭,着重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全面給我時期的文臣武將、思想家。

在高中歷史課上,我們都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封建集權統治在明清空前強化,皇權至高無上。但在萬曆皇帝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皇權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儲這個問題上,萬曆皇帝前前後後奮鬥了三十幾年,終也沒有實現立他最寵愛的皇三子常洵爲皇太子的夢想。

我想,其實,這也是萬曆皇帝的可悲之處。封建統治從秦朝到明朝,已經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所推崇的文官制度,這時已經完備成熟。皇帝,在這個以程朱理學爲根本太子思想的國度裏,已經成爲一種象徵貨體制。萬曆皇帝,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這個皇帝角色,按時參加各種典禮活動,批准內閣大臣的奏議,在全體文官以及程朱理學的協調下,整個國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運轉了。皇帝,似乎已經成了禮制的象徵,國家的精神領袖,倒有點類似於英國君主立憲制下的君主。但這怎麼可能呢?在長達一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皇帝基本上都是呼風喚雨,獨攬大權,說一不二的。

可是,在明朝,在以理學爲一切工作活動的指導原則的國家裏,熟悉掌握了理學的文官集團,卻逐漸壯大成熟,甚至達到了與皇權對峙的地步。萬曆皇帝想立皇三子爲皇太子,朝臣竭力反對,雙方苦苦鬥爭了三十幾年。最後,萬曆皇帝被迫立皇長子常洛爲太子,但這是以六七位閣臣的離職,上百名大臣被降級爲沉重代價的。從此以後,萬曆皇帝心灰意冷,深隱後宮,消極怠工。朝臣的奏議,他不予批准,也不加反對,就一直擱着,拖着,讓朝臣的目的也大不到。這很像小孩子的鬥氣行爲。但一國之君這樣做,卻是以一個國家的沒落爲代價的。

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疑問:立誰爲太子,誰爲下一任皇帝,作爲臣子的,和他們有多大關係,他們爲什麼非得擁護皇長子,甚至不惜和皇帝對着幹?在以嫡以長不以賢的禮法原則下,常洵爲長子,就應該爲太子。萬曆皇帝立常洛爲太子,就是違反禮法的行爲。在以禮法爲根本原則的社會裏,這是關係國家根本的問題,是不能允許的,即使皇帝也得遵守。

在歷史上,神宗皇帝偏激逆反,昏庸無能。親政初始,清算張居正。他晏處深宮,聲色犬馬,荒廢政事,又大肆兼併土地,溺志於財貨。其在位期間,圍繞太子發生的“國本之爭”,更是將朱王朝進一步推向深淵。

如此可憎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萬曆皇帝如何從勤勉政事,勵精圖治,逐漸墮落退化。

朱翊鈞自幼聰慧過人,讀經史過目不忘,而且頗爲早熟。九歲即位,在生母李太后以及張居正的教導下,也算是一位少年英主。張居正親自教導他,安排課程,指導讀書,選拔賢能的大臣輔導他,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本領。雖然十分嚴厲,卻也不妨礙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在張居正生前,皇帝一直支持他的改革。但張居正的正直,卻得罪了不少人,觸動了守舊勢力的利益。在他死後,反對他的人開始反撲。他們紛紛上奏,要求清算張居正。隨着年齡的增長,萬曆皇帝對昔日威炳震主的張居正日益不滿,對他的嚴格管理也感到了厭倦。於是他從維護張居正,到順水推舟地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這也是在他樹立自己的權威,徹底擺脫張居正的影響。於是,生前忠貞不二的“元輔張先生”,變成了謀國不忠的大奸臣。雖然清算成功,但這對朱翊鈞來說,這肯定是個不小的打擊。爲什麼他敬愛的老師就成了亂臣賊子,曾經受過張居正提拔的人爲什麼反而要陷害他,這些問題也使皇帝迷茫困惑。於是,他對朝臣的反覆奸詐深惡痛絕。尤其是長達三十幾年的立儲問題,慢慢磨盡了萬曆皇帝的雄心壯志,迫不得已地立長子爲儲,也加劇了萬曆皇帝對朝臣的厭惡,以及對政事的熱情。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萬曆皇帝的優柔寡斷的性格也起了不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