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1000字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7K 次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1000字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1000字

導語:《金陵十三釵》是一部典型的張藝謀作品,其創作模式延續了第五代的製作傳統。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1000字的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1000字

觀後感一:

故事類似於回憶錄,是由書娟回憶作爲旁白,我以爲當貝爾飾演的“神父”開車將女學生們送走後,會描述一段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劇情,很遺憾,電影在貝爾驅車護送女學生們離開後便結束了,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部電影和國產的其他影片不一樣在於貝爾,正因他的出現使這部影片多了些國際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連渡邊篤郎飾演的日本軍官也都是用英語交談。能夠這麼說吧,我之因此去看這部影片也是由於貝爾,他詮釋的蝙蝠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國拍戲,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現,真的沒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萊塢一線巨星,他能夠瞬間變成一個放蕩不羈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夠瞬間變成莊重的神父,義正言辭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釵,聽到這名字肯定是講女生的。十三個“女生”(電影其實是十四個),只有看過電影的才知道內涵。但是一部戲只能有一個女主角,故焦點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轉身走路的妖嬈姿勢,這絕對是這個主角的招牌動作。每個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繹的入木三分,我都懷疑她平時就是這個樣貌。

雖說是青樓女子,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許就是影片的亮點。豆蔻爲了給浦生談好聽的琵琶曲,回到滿目瘡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殘忍的刺死了;香蘭僅僅爲了漂亮的玉耳環回到妓院無疑說明這個女生貪財愛慕虛榮的,而在她只剩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幫忙豆蔻逃脫時,她的善良倔強令人生敬。這些女生們替學生們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環的最大亮筆。

在這一座破舊的教堂裏,真正的神父死了,當女學生們把貝爾作爲唯一的依靠時,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義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謊言去安撫孩子們受傷的心靈,手無寸鐵他做得已經夠多了。貝爾驅車送女學生們離開時的熱淚盈眶令人回味,那時的腦海裏他想的是什麼。是玉墨的安危,是戰爭殘酷的無奈,還是自己身臨其境的淒涼?這部電影總體氣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爲領導的軍隊和鬼子負隅反抗的時候確實是情緒的最低點,但是沒有淚眼朦朧。反正看了這部戲更加痛恨日本人了,這些狗日的上輩子必須沒見過女生。

個人感覺這部電影是導演心血的結晶,比三槍拍案好幾千倍甚至幾萬倍,能夠當做導演最有代表的作品,衝奧的機率那就看專業人士的評定了。

其實一部好的電影作品不必須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馳的電影作品在當年不必須就是票房冠軍吧,但是時隔多年你在電視或是網上再看到它的時候,還是願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厭;而有的電影你花錢看過一遍,等有機會免費看的時候卻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夠經得住時刻的推敲。

俗語說得好,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純屬個人觀點,牢騷這麼多主要是爲了對得起偶的60元大鈔。

觀後感二:

截止目前,國內耗資最大(六個億)、高薪(三千萬美金)聘請好萊塢一流男演員爲主角(《蝙蝠俠》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貝爾)、製作團隊最優良(集數國優良影視技術團隊)、宣傳力度最廣泛、張藝謀自稱最有故事深度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公映一週即回收三億票房,並有進軍歐美電影節市場之野心。

如此巨大投資與宣傳的吸引,本人卻在公映不足一個月時,就免費在網上看到了高清晰完整影片。

說實話,對於《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技術場景、戰爭效果、背景音樂、演員表演等電影手法與技巧,本人頂禮膜拜。可對於故事情節與主題思想,本人卻不能與張大導演苟同。

《金陵十三釵》緊緊圍繞“南京大屠殺”中,爲拯救十幾名教會女學生而展開的故事。國軍殘餘士兵,爲拯救被日軍追逐的女生,浴血奮戰,頑強抵抗,讓女學生們逃進了戰場上唯一殘存的外籍教堂;美國殯葬人士約翰。米勒(貝爾飾演),爲阻止追逐進教堂對女生施行暴行的日軍士兵,假扮神父,正氣凜然,慘遭毒打;最後的國軍英雄李教官(佟大爲飾演),爲分散教堂裏日軍的獸行,一人對付幾十個日軍,直到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一羣逃難躲進教堂的秦淮青樓妓女,目睹女學生們爲保護她們而引開日軍注意力而慘遭欺凌,在看到女學生們爲了不再遭受欺侮而準備羣衆跳樓自殺的時候,在頭牌妓女玉墨(倪妮飾演)的提議下,頂替女學生們前去“赴日軍慶功宴”;理解神父遺願保護女生們的陳喬治(黃天元飾演),在最後差一名額(因有兩名妓女之前死於日軍之手)的緊要關頭,男扮女妝頂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書娟(張歆怡飾演)的父親(曹可凡飾演)爲了能讓女兒離開血腥的南京,不惜傾家蕩產並遭受親生女兒的歧視,假作漢奸在日軍中周旋,最後時刻沒有暴露妓女頂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慘遭日軍槍殺;最後,假神父約翰最後成功把十三名女學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車送出了南京。

整個電影的場景真實性再現,讓觀衆是在精神極度壓抑中看完的。從而,也讓觀衆對那場人爲災難懷有極其沉痛的深思。更讓觀衆對戰爭中人性的認識得到一種別樣的感知。

但是,劇情場景的真實掩蓋不了故事情節的虛假。首先,南京大屠殺時外國人的“安全區”都沒有安全可言,何況一個小小的教堂。個性是日軍士兵已經對教堂侵犯,並遭受了“一個人的重創(李教官的打擊)”之後,更不可能有日軍軍官假惺惺的致歉。其次,清純女學生與墮落妓女之間的矛盾開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之後卻能和平共處,相互救贖,令人難於信服。再次,人的天性“大難臨頭各自飛”,卻被《金陵十三釵》演繹成了“大難來臨,捨命救他人”的壯舉,這能讓人堅信嗎?!雖然這樣的主題是就應提倡,也務必提倡的,可體此刻對社會、對人生都“看破”的妓女們身上就更難以讓人信服!

《金陵十三釵》最大的敗筆是沒有交待清楚妓女們頂替女學生們“赴日軍慶功宴”的最後場景。她們的結局最終如何成了一個讓觀衆自己去思考,也是畫外音裏書娟的“迷”,更讓觀衆產生這真是個“壯舉嗎?”的疑問。已經花費六個億,難道就捨不得多點場景讓觀衆感受到妓女們“真實的悲壯”?!從而讓觀衆更多堅信她們的“偉大”?

好的電影務必具備三大條件:一是故事真實感人,二是場景藝術逼真,三是主題正派具有廣泛社會教育好處。而《金陵十三釵》欠缺的正是第一條,故而,本人覺得《金陵十三釵》算不上好的電影,也不具備進軍奧斯卡的條件。但是,《金陵十三釵》比起張藝謀前幾年的純娛樂“商業大片”來已有很大進步,個性是他又一次推出的這新一批第一次上銀幕的年輕演員就給觀衆留下了十分震憾的深刻印象。期望張導再接再厲,能給觀衆帶來更多更好的電影作品!

觀後感三:

人道戲子無情,卻不知戲子亦有情,只是情難得。——題記

我在翻閱視頻的時候,看到了一段短視頻。視頻裏是十幾個女子,她們打扮豔麗,每人身穿一條旗袍。在彈唱着秦淮景: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呀。諸公各位心呀心靜靜心呀,讓我來唱一支秦淮景呀,細細呀道來。唱給諸公聽呀,秦淮緩緩流呀。盤古到如今江南錦繡,金陵風雅情呀,瞻園裏堂闊宇深呀……那柔美的吳儂軟語,緩緩在耳旁響起。彷彿我就在現場一般,看着她們在我眼前彈唱。我不禁沉醉於此。在好奇心驅使下的我,去查了這短視頻。當我看到那是一段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時,我內心蕩起了層層漣漪。在教堂這個淨土裏,身份懸殊的她們聚在一起。一羣乾淨稚嫩的女學生們和一羣世俗而妖嬈的戲子們發生着種種衝突。

學生們樸素端正的藍色棉袍和十三釵豔麗的服飾以及搖曳多姿的姿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這樣“安逸”的日子,顯然在這座戰火紛飛的城市裏是短暫的。當那些野蠻的日本兵闖入時,他們對那些學生的施下暴行。。之前的一切矛盾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十四個女學生、十四個秦淮河女人、一個鐵血戰士、一個看守教堂的小男孩、一個洋人、一個父親和滿城的日本兵。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生與死的交織,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偉大,看到了中國人的偉大和對侵略者的可恨。而女學生、鐵血戰士、玉蔻等人的死去,在這滿目瘡痍的南京城裏,沒有激起絲毫波瀾,只是徒增傷悲罷了。在那戴着所謂“彬彬有禮”的面具下的日本長官,就如同魔鬼般,將一切蠶食。他打着所謂的參加慶功宴,去表演的名義,將那羣如花般爛漫的女學生拉入地獄。就在悲劇要發生時,是那些被人們謾罵、嘲笑的十三個戲子挺身而出。她們義無反顧的披上戰袍,代替那些學生們去慶功宴。她們穿上了學生們的衣服,不在濃妝豔抹,就好像她們不曾是戲子,而是一個學生[]。她們就像一汪清泉,乾淨無暇。臨行前,她們再一次唱起了秦淮景。只是這次,不是爲了取悅他人。而是唱給自己,唱給學生們聽。這一次,她們真心的笑了。

只是,那笑裏又多了些什麼。這13個平日裏被視爲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沒有人能知道,她們還能不能在殘暴不仁的日本人手裏活下來。哪怕活着,也只是苟延殘喘。我們都說戲子無情無義,她們總能將絢爛的笑容掛在臉上,可又有誰能知道,她們的笑裏滿含辛酸,藏着太多太多的痛了,痛到她們只能用笑僞裝自己。她們也是人,她們也會哭會笑會傷心,她們也有過純真,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只不過沒人會在乎罷了。被人傷得多了,她們只能用名爲無情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在家難國仇前,她們亦有一份愛國情!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戲子,真的無情嗎?不,戲子有情!只是難得罷了。

恍惚間,耳畔邊又響起那段動聽的吳儂軟語:“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呀。諸公各位心呀心靜靜心呀……”

觀後感四:

一部十分有張力,看後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較”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溫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屍遍野殘壁斷桓的比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後面負職責有擔當的比較;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後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比較;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後面英勇抗敵捨生取義的比較;孟先生帶着漢奸的袖套,之後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生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職責,爲了養父的囑託保護女孩子們,最後爲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後短髮藍袍的清純味道的比較,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比較,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後面的相知相愛的比較。

電影裏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麼感人,那麼豐滿。關於墨玉關於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這天只說說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衝向坦克,那個鏡頭個性有衝擊力,最後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於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着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溫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無遺。整部戲戰爭場面不多,但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裏,有着軍人們與日本兵鬥智鬥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悅。

教堂裏的小男子漢話不多,但是個性有男子漢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釵翻牆進來,之後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爲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己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

這一切都是爲了完成神父的囑託。多麼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爲教堂裏唯一的成年男生,很好的襯托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爲什麼墨玉能提出捨生保護女學生?正因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己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後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爲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爲後面姐妹們爲她所動同意一齊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爲影片最後蕩氣迴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屍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衆們的溫暖和期望。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正因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但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緻一點就更好了。

觀後感五:

戰爭給一個國家和民族帶來的巨大的傷害,雖然戰後設施可以重建,主權可以恢復,可對民族的侮辱、對人民的殘害,是長久不會消退,且隱痛無限。

幾年前就聽說張藝謀導演要拍一部叫《金陵十三釵》的新電影。初聞片名,以爲是一部類似《花樣年華》風情的電影,所以並沒有太關注。直到近期影片公映,才知道是部戰爭題材的影片,而且是以“南京大屠殺”事件爲故事背景。自己曾在南京學習生活過多年,對於“南京大屠殺”事件並不陌生,我也曾參觀過紀念館、參加過紀念活動和觀看過很多相關的影片。但這部《金陵十三釵》讓我對這段歷史留下的痛楚體會更加深切。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裏有清純剛烈的唱詩班女學生,也有香豔堅韌的秦淮歌妓。沒有戰爭原本不會交結的兩羣人,卻在戰爭中相互幫助相互保護。最後各自上卡車的慘烈悲壯程度猶如女版的“狼牙山五壯士”。可正因爲是一羣手無寸鐵的女性,在戰爭中她們又受盡了欺凌與侮辱,那讓人透徹心扉的痛,比起男性戰爭片來更是疼得真真切切。作爲一名女性觀衆,看影片中每一位女性,說着地道的南京話,嬉笑怒罵中熟悉的方言俚語,覺得她們是那樣親切真實,自然她們受的那種苦就會痛徹我的身心。作爲一名母親,看到孩子們悽慘的叫聲、無助的眼神、生命的逝去,我的心徹底的碎了。

臉頰上一絲清涼滑過,淚水不知何時流出。無聲的,不曾有過淚眼朦朧時,只是一直細細的流出。

《金陵十三釵》選取角度很獨特,瞄準了戰爭中最弱的與最強的兩類人。在戰爭中,只有很少的女性能拿起鋼槍,走上戰場,正面阻擊敵人的入侵。更多的女性是手無寸鐵在鬥爭。看到戰爭中,女性在用身體抵擋着敵人,那纔是戰爭之最痛。影片也首次觸及了戰爭中真正並大量存在的“性”問題。由於觀念問題,人們一直難以接受和不願面對這一問題,所以很多影片迴避了,或一帶而過。可這種對女性的侮辱,對民族的凌辱,纔是我們心底最深的痛,怕是今後數代人經歷幾個世紀都不能消逝的痛。

同時我不得不佩服張導的功底深厚。影片並沒有什麼血腥和殘暴場面,但一些戰爭過後的畫面,足以讓人感覺到的可怕與兇殘。廢墟中的家園,還 是讓人那麼熟悉和留戀。一曲《秦淮景》在戰爭中唱起,秦淮風情中透着無限的淒涼與悲壯。與其他悲情電影不同的是,影片放映中還 有好幾次笑場。可謂是含淚而笑,苦楚當中有詼諧,這也讓觀衆感到了,戰爭並沒有摧毀民族的勇氣與希望,我們還 是能笑出來的。可見導演對整部電影的感情的駕馭能力是非常強和到位的。

走出影院,睫毛還 是溼的,擡頭看到劇場外清澈明媚的天空,呼吸了一口清涼新鮮的空氣,才真真感覺到自己是出來了,是活在現在的。但那種悲傷和痛楚,確確實實是從時代留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