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馬雲創業過程中的10大失敗經歷

馬雲創業過程中的10大失敗經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馬雲創業過程中的10大失敗經歷

馬雲創業過程中的10大失敗經歷

阿里美國上市後,現年50歲的馬雲身家反超盤踞亞洲首富榜2年半之久的李嘉誠,成爲新的亞洲首富。我們知道,創始人不經千辛萬苦,千錘百煉,不吃一堆虧,那是很難成長和成熟起來的,即便是馬雲也不例外。

馬雲不是神人,曾經也犯過許多錯誤,其中一些是致命的。2013年的一次頒獎典禮上,馬雲說,如果將來要寫書,就寫《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他還說,阿里其實不止犯過1001個錯誤,許多錯誤看到了,但沒有時間理會。15年間,馬雲到底犯過哪十大錯誤?

馬雲創業過程中的10大失敗經歷

一、好大喜功 遷都上海鎩羽而歸

時間:1999年

原因:盲目追求高大上

結局:公司總部重新遷回杭州 再也沒有離開過

1999年,阿里剛剛起步,員工的辦公場所,是馬雲那150平米的家。獲得融資後,馬雲開始飄飄然,將公司總部搬到美國,國內總部搬到上海,馬上發現水土不服,後又重新遷回杭州。這是馬雲犯下的第一個錯誤。

事後分析,上海多是大型國企、外資企業,而阿里服務對象多是中小企業。杭州聚集着大量製造外貿企業,它們有實實在在的電商需求。馬雲年輕時也犯過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毛病,遠離自己的用戶和“上帝”。這點尤其值得其他創始人警醒。據瞭解,很長一段時間,浙江一直是阿里收入最高的省份,後來才被廣東超越。

二、擴張過快 運營費用居高不下

時間:2001-2003年

原因:財力增強導致節奏失控

結局:公司大幅裁員、減薪

1999年創辦之初,阿里實現市場淨利潤287萬元。隨後,又分別獲得高盛、軟銀等500萬、2000萬美元的投資。財力的增強,打亂了馬雲原有的節奏,拿到錢後的阿里反陷入混亂之中。

2000年,阿里在海外瘋狂擴張,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在中國香港、美國、歐洲、韓國,需要大量市場推廣,廣告費用,每月開銷是天文數字,且沒有分文收入。2001年1月,阿里銀行賬戶餘額不足1000萬美元。

很快,阿里召開了歷史上的“遵義會議”。當時擔任首席運營官的,是從GE空降的關明生,他在一天之內就把美國團隊從40人裁到3人,並且相繼關閉阿里在香港、北京、上海辦事處。剩下的員工,薪資減半但期權加倍。三個月後,阿里每月運營費從200萬美元,縮減到50萬,度過了危險期。

三、盲目相信空降兵 “集體陣亡”

時間:2001年

原因:太年輕

結局:空降兵大陣亡 18羅漢7位猶在

1999年,阿里18羅漢放棄北京高薪,跟着馬雲回杭州創業。兩年後一次演講上,馬雲告訴他們,不要想着靠資歷任高職,“你們只能做個連長、排長,團級以上幹部得另請高明。”大規模引進職業經理人。

事後總結馬雲承認,自己犯了錯誤。15年過去,此次赴美上市,28位合夥人名單裏,還有7位“羅漢”,依然堅守在阿里,如彭蕾、戴珊、謝世煌、吳泳銘……個個身居要位。其餘離開的11位,也大多擔任要職。反而那些當時請的“空降兵”,早就“集體陣亡”。

馬雲着實小看了當年那羣“土鱉”,也小看了自己。一次公開演講,馬雲說道,真沒想到,十年以後,我們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一個高成長型公司什麼時候引入職業經理人,經理人在創業團隊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扮演好角色,實在是高難度的問題,馬雲也曾因此吃過虧,但他也因此收穫了像曾鳴這樣的“創業經理人”。

四、做死雅虎中國 險喪阿里控制權

時間:2005年

原因:私交甚好的楊致遠下臺

結局:揹着罵名將雅虎股權逐漸贖回

2005年某一天,雅虎創始人楊致遠與馬雲,在美國一高爾夫球場相遇,那場球賽馬雲贏了,給楊致遠留下深刻印象。回去的路上,楊與馬並肩而行,並說“我們把交易定了吧”。那時,楊致遠希望將雅虎中國像美國雅虎一樣強大,遺憾的是,中國的局面遲遲打不開。

從談判到簽署協議,只用了三個月。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同時得到雅虎10億美元投資,後者獲得阿里39%股權。

馬雲野心勃勃,請來了着名導演給雅虎中國拍廣告,但雅虎中國後來變得既不像門戶,又不像搜索引擎,馬雲在雅虎中國上幾乎毫無作爲,喪失了跟中小企業相關度很高的搜索引擎發展戰略機遇期,後來推一淘等搜索引擎其實就相當於阿里平臺內部搜索引擎。今年,阿里更是將搜索業務整體打包給UC,以UC班底爲核心組建神馬搜索。

2007年,阿里香港上市IPO文件中披露,2010年起,雅虎將增強在阿里董事會話語權,持股份額將高於35%,並不排除馬雲存在被驅逐出董事會的情況。後來鬧得沸沸揚揚的馬雲將支付寶資產轉爲阿里管理層所有的爭議都是當年“收購雅虎中國”,出讓過多的阿里股權給雅虎埋下的禍根。

五、收購口碑網整合失敗O2O機遇沒抓住

時間:2006年

原因:戰略失誤 口碑與對手差距拉大

結局:盲羊補牢,阿里戰略投資美團

2004年,阿里前員工李治國出走,創辦口碑網。前幾年發展很快,用戶突破100萬。當時的阿里,恰好進行架構調整,成立2B、2C事業羣,馬雲希望把口碑網整合進來,壯大2C端力量。

2006年,馬雲找到李治國,問:“是想讓口碑獨立上市呢,還是回到阿里一起幹針對2C的事?”李治國毫不猶豫選擇後者。當年,阿里以600萬美元戰略投資口碑網。兩年後,口碑網被阿里全資併購。

隨後的幾年,口碑網曾一度成爲大衆點評最大競爭對手。2009年,阿里升級“大淘寶”戰略,口碑網被併入淘寶。原以爲,淘寶能給口碑導入足夠的流量,其實不然。口碑網與大衆點評、以及後來冒出來的美團的差距越來越大。

2011年阿里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入股口碑的競爭對手——美團。這標誌着在阿里戰略中,口碑網已被邊緣化。事後,一業內人士爲這樁交易惋惜,“如果當時(口碑)做起來,現在能省幾億美元。”口碑網整合失敗,最大的後遺症是讓阿里痛失O2O發展的戰略機遇,讓大衆點評做大,現在成爲騰訊搶奪O2O的重要支柱。如果口碑網能跟大衆點評勢均力敵,那麼阿里現在在O2O佈局上從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