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屠呦呦發明的意義

屠呦呦發明的意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6K 次

屠呦呦是我國藥學家,一直致力於創新型瘧疾治療的研究,發現青蒿素就是她最突出的貢獻之一。

屠呦呦發明的意義

長久以來,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在國內知名度並不高,雖然早在1971年,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試驗就已經獲得成功並投入生產,但直到40年後,這一成果纔得到國內外的普遍承認。

那麼,青蒿素又是什麼?

作爲一種古老的疾病,人類對瘧疾的紀錄已經超過4000年。在治療瘧疾方面,一般使用兩種藥物,一種是法國科學家19世紀初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第二種就是屠呦呦從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目前,以青蒿素爲基礎的聯合療法是世界衛生組織向惡性瘧疾流行國家推薦的治療方法。

青蒿治療瘧疾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在《本草綱目》上就已經有相關的記載,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奎寧一直是治療瘧疾的主要方法。在二戰後,由於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抗藥性,醫學家們不得不重新尋找治療瘧疾的方法,青蒿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脫引而出。但真正推動青蒿素研發的卻是一場戰爭。

在1961年爆發的越南戰爭上,美越兩國均深受瘧疾之害,找到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儼然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力挺越南的中國由此開始了與瘧疾抗爭的漫漫長路,尋找對抗瘧疾藥物的“523任務”由此誕生,屠呦呦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和瘧疾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通過對超過4萬種抗瘧疾化合物和中草藥研究,並走訪多地老中醫後,屠呦呦整理出了包括青蒿在內的640種草藥單。但此後,研究陷入了瓶頸,青蒿提取物的治療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不死心的屠呦呦開始重新對古籍展開研究,“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簡單的一句話爲她敲開了提取青蒿素的大門,原來青蒿不能和普通中藥一樣高溫煎服,必須低溫萃取。1971年,屠呦呦利用乙醇,成功在實驗室提取出青蒿素,該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

除了在文獻種找答案,屠呦呦也沒有停止實驗的腳步。經過反覆研究,屠呦呦不僅確定了抗瘧疾活性成分的提取部位,就連最佳採摘時間也研究的一清二楚!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打破了中國本土科學家從來沒有獲獎的先河。

提升了中國中醫中藥科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她帶領的團隊所研究出來的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特別是對非洲國家來說,意義重大。

我們都知道,非洲國家由於氣候的原因,瘧疾對於他們來說,可謂是要命的常見病。我曾經在非洲工作過兩年,瘧疾病我們稱之爲打擺子,這種病在非洲流行,就相當於我們患感冒一樣,只不過它更具有殺傷力,患病之後如果不治療,就會有生命危險,死亡率非常高。

自從發明出來青蒿素之後,可以說是從根本上解決了瘧疾病施虐人類的局面。由於青蒿素的存在,使得非洲很多國家由於患有瘧疾所帶來的死亡率降爲零。凡是患上瘧疾病的人,只要服用青蒿素之後,病情就會得到有效控制,並很快康復。

這一點,我相信每一個在非洲的中國人,都會有切身體會的。在非洲,幾乎沒有人會不打擺子,如果你稍微不注意涼着了,或者感冒了,那同時一定就會伴隨着打擺子。打擺子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發高燒,迅速高燒到40℃以上。這時候的人會頭暈眼花、渾身無力,蓋十層棉被你都感覺冷。

打擺子跟一個人的體質關係不大。我所在的中國公司有幾十個中國人,有很多看似身材魁梧膀大腰圓的,說打擺子就打擺子;而有些瘦小枯乾、手無束雞之力的人,兩年也不會打擺子。

可以看到,屠呦呦發明的青蒿素,就成爲我們每一箇中國人護身符。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名瘧疾患者的生命。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爲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組建的北京中藥研究所523項目組的組長,負責領導對傳統中醫藥文獻和配方的搜尋與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團隊希望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尋找對抗瘧疾的物質,他們查閱大量古代醫學典籍,察訪民間藥方,拜訪各地在世的老中醫,選出約2千個有關對抗瘧疾的藥方,篩選後集中針對200種中草藥的380個可能藥方研究,最終鎖定從青蒿中提取抗瘧疾藥。

初期的提取有效成分失敗,因爲當時的中藥方劑都需要煎煮,而高溫會破壞所有的青蒿素。後屠呦呦等人在由中國晉代(340年)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發現與後來使用煎煮法不同的服藥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獲得靈感,進而用乙醚萃取黃花蒿,經過一系列純化,獲得青蒿素。

1990年代,諾華公司以青蒿素爲基礎製成複方藥物,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基本藥品”目錄,成爲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推薦在全世界應用。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名瘧疾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