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名人名言 > 屠呦呦名言

屠呦呦名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科學研究不是爲了爭名爭利。

 ——屠呦呦

屠呦呦名言

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艱苦的努力,要堅持不懈、反覆實踐,關鍵是要有信心、有決心來把這個任務完成。科學研究不是爲了爭名爭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腳踏實地!

——屠呦呦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屠呦呦

屠呦呦簡介: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祖籍寧波鄞縣(今寧波鄞州區)。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爲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爲博士生導師。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經歷

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後爲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 現爲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在大學4年期間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着極大的興趣。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1956年,屠呦呦針對全國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 ,對有效藥物半邊蓮(Lobek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藥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複雜的中藥銀柴胡(Stekkaria eokataBge.)的生藥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1958年,被評爲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之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藥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藥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1978年,該書獲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大會成果獎。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獲國家科委授予的發明獎。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爲“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79年 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5年 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 2011年獲得拉斯克醫學獎臨牀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是“因爲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成爲中國首位獲得該獎的大陸科學家。

重大貢獻 青蒿素研製

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中草藥抗瘧研究任務。她整理了一個從2000餘方藥中選編的以640種藥物爲主的抗瘧方藥集,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組織鼠瘧篩選。不久,屠呦呦服從組織安排,到海南島瘧區實驗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後,由於種種原因工作難以開展。 1971年,抗瘧隊伍再次在廣州召開專業會議,周總理對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之後開始繼續研究工作。通過查閱有關文獻,東晉名醫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稱,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可治“久瘧”。屠呦呦根據這條線索,採用乙醇冷浸法將溫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對鼠瘧效價有了顯著提高;接着,用低沸點溶劑提取,使鼠瘧效價更高,而且趨於穩定。 1971年10月4日,即廣州會議後的第191次實驗(先後篩選方藥200餘種)中,獲得了青蒿抗瘧發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抑制率達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爲中性和酸性兩大部分,並發現中性部分抗瘧效價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無效而毒性大。在確證中性部分爲青蒿抗瘧有效部分後,又進行猴瘧實驗,取得同樣滿意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屠呦呦於1972年8?10月,偕同有關醫務人員攜藥赴海南昌江地區試用,從間日瘧到惡性瘧,從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瘧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試用青蒿素單體,肯定其抗瘧療效勝於優選抗瘧藥氯喹。至1978年,共治療2099例(其中包括間日瘧1511例,惡性瘧588例),全部獲得臨牀痊癒。 在臨牀證實青蒿抗瘧有效的基礎上,屠呦呦等人對青蒿提取物中性部分進一步分離提純青蒿有效單體,這種新型化合物被命名爲“青蒿素”。經大量化學工作、衍生物製備結合四大光譜研究,確定爲倍半萜類成分。後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的支持協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終確定了其化學結構。青蒿素爲一具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該結構僅含有碳、氫、氧3種元素,從而突破了抗瘧藥必須具有含氮雜環的理論“禁區”。結果還揭示,青蒿素的抗瘧活性與“倍半萜內酯”結構中的過氧基團相關,爲結構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論基礎。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引起中外代表們的極大興趣。 1979年起,屠呦呦等人結合青蒿素研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青蒿進行了多方面的系統深入研究。在確定品種方面,通過大量的文獻考證和化學、藥理分析,證實了歷史上青蒿和黃花蒿等品種混亂的錯誤,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上予以更正;在化學研究方面,從青蒿中分離出17種化合物,其中7種爲新型化合物;在藥理研究方面,除抗瘧外,還對青蒿解熱、鎮痛、抗炎、抑菌等傳統藥效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 由於青蒿素存在抗瘧複發率比較高、用藥劑量比較大等實際問題,屠呦呦等人對其衍生物進行了研究。歷經6年時間,成功開發抗瘧療效比青蒿素高10倍,而複發率極低、用藥劑量小、使用方便的抗瘧新藥??還原青蒿素。同時,對還原青蒿素的化學、製劑、毒理、藥理、藥代動力學、生物利用度、質量規格、臨牀應用等20餘項課題進行了系統研究。 1990年3月,還原青蒿素通過了技術鑑定,專家們普遍認爲該藥是國際上比較理想的口服抗瘧治療藥,將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改爲羥基,使臨牀療效大幅度提高,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

學術論著

1 屠呦呦,《樓之岑.半邊蓮的生藥學研究》.見:中藥鑑定參考資料(第一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252?260。 2 屠呦呦,《銀柴胡》.見:中國醫學科學院等主編.中藥志(第二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520?526。 3 屠呦呦.《中藥鑑別經驗的學習心得》.中醫雜誌,1962,(6):32?35。 4 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合編.《中藥炮炙經驗集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5 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科學通報,1977,(3):142。 6 劉靜明,倪慕雲,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結構和反應》.化學學報,1979,37(2):129?142。

所獲獎項 拉斯克獎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現在被譽爲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名單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預言性地公開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醫科學家值得獲得諾貝爾獎。 饒毅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希望很大,事實上,她獲得這個獎甚至比獲得諾貝爾獎更厲害。” 共有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而其中有80位在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該獎項也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美國期刊雜誌《細胞》發表的標題爲《青蒿素:源自中草藥園的發現》文章指出,在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許多重大發現的價值和效益並不在短期內顯而易見。但也有少數,它們的誕生對人類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義是立竿見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研發的抗瘧藥物青蒿素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青蒿素作爲治療瘧疾的一線藥物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    屠呦呦因饒毅的一篇博文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文章中提到,希望中國重視一些在國內做出了傑出工作而未獲適當承認的科學家。“他們作出的貢獻,在我看來,值得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他們在國際國內的認可都遠低於他們的實際貢獻。兩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從未被推薦過。”曾有豐富海外經歷的饒毅說,拉斯克獎是個分量極高的獎項,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美譽,“獲得這個獎,甚至比獲得諾貝爾獎還要厲害。” 饒毅說,“事實上,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希望非常大,只是現在年齡太大了。” 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人員表示已經知道了她獲獎的消息,但她本人正在國外無法接受採訪,而對於獲得此獎的評價,“最好由她本人來說”。 饒毅說,根據對青蒿素髮現歷史的分析,也存在很多爭論,到底誰纔是代表人物?但無異議的是,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

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1年9月19日,屠呦呦獲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屠呦呦因在美國領獎而缺席。頒獎典禮上播放了衛生部部長陳竺爲此專門錄製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