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90後創業者的心聲:拒絕被貼“90後”標籤

90後創業者的心聲:拒絕被貼“90後”標籤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90後創業者的心聲:拒絕被貼“90後”標籤

陳天橋34歲,成爲中國首富。馬化騰34歲,騰訊上市。丁磊30歲,網易上市。2012年,在所謂的“世界末日”到來之前,聚美優品推出了一則電視廣告,“夢想,是註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成了年輕人“爲自己代言”反擊他人冷言冷語的口頭禪。2014年5月,聚美優品在紐交所主板上市,80後的創始人兼CEO陳歐,身價暴漲至80億人民幣。70後獨佔鰲頭的局面漸漸被消解,以陳歐爲代表的80後開始登頂,而來勢洶洶的90後則讓人摸不着頭腦,張天一用互聯網思維賣着米粉,郭列用臉萌霸佔了朋友圈頭像,“霸道總裁”餘佳文明年要給員工發一億。92年生人的創業者尹桑曾說,我幼兒園時就有PC機可以玩遊戲,小學的時候就“觸網”,開始打網遊,然後是手遊。我們這代人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我們想做更“酷”的事情。現在尹桑是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一起唱”的創始人兼CEO。生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這羣創業者,除了物質生活相對充裕,眼界也更加開闊。“初中的時候,通過互聯網我知道了這個世界的廣闊,我知道我以後要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而不是父母期待的醫生、律師、會計。”在談到爲什麼要創業時,一位90後創業女孩說出早就埋在她心底的創業衝動。拒絕被貼“90後”標籤“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會有以年代去標記一類人羣這樣的做法出現,說明整個社會大環境有着較強的不知足以及功利的心態,這是我對這個現象的本質判斷。”東革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姚欣宇拒絕了採訪。事實上,他現在拒絕一切媒體採訪,因爲不願被貼上90後的標籤。“包括我在內有好幾個人都在《福布斯》年度前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中,但是這樣的稱號出去,真正有能力的長輩和同輩不懷疑你的能力或是嘲諷,就謝天謝地了。創業圈和娛樂圈不同,是商場更是戰場,‘高調曝光’這個技能不是都能產生正面價值的。”雲計算公司捷速網絡CEO郭秀峯也以一旦高調就會跌個大跟頭的理由拒絕了採訪。“90後是個僞命題,一個標籤怎麼能代表一代人呢?90後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個人都很有個性,”在得知自己被“90後”這個標籤代表了之後,尹桑,這個92年出生的年輕CEO有些不能接受。其實在《IT時報》記者採訪的衆多90後創業者中,大多數人對於“90後”這個標籤都表示無奈。“90後這個標籤在當前的輿論語境下所代表的含義首先是腦殘,然後是顛覆、創新、瘋狂、個性等,我覺得它不能代表我,起碼我不是腦殘,”另一位90後創業者在談及“貼到”自己身上的90後標籤時如此說道。“腦殘”“垮掉的一代”這是前些年出現在大衆視野中的90後形象。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不瞭解90後將會失去一切”是許多企業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作爲活躍的用戶羣體和消費的生力軍,90後的地位舉足輕重。這個年輕人羣體,其社會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改觀。“蔣方舟在《青年中國說》的節目中說,現在媒體的輿論環境有討好90後的趨勢,不過我覺得90後是冷靜的,一些人也已經慢慢地意識到這點。”唯衆傳媒製片人、《青年中國說》節目製片人蔣凌霜說。“任何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這很正常,在我看來,90後並不是一個整體很牛逼的羣體。”一位風險投資人認爲,媒體對於90後的標籤和追捧,是一個僞命題。“那些老傢伙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麼”“那些老傢伙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麼。”這是餘佳文,備受爭議的90後創業者,在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一句話。在最近播出的《青年中國說》中,“明年給員工發一個億”“我賺不賺錢關你什麼事”等豪言,讓餘佳文成爲輿論焦點。馬佳佳用情趣用品掀開了傳統觀念的遮羞布,餘佳文則用互聯網小混混的口吻宣稱明年要給員工發一億工資。越來越多的90後像他們一樣,以“創一代”的姿態站出來。90後創業者身上大多有着相似的經歷——輟學,創業並不是長大之後的選擇,更多是從小的夢想。小學四年級開始,尹桑的夢想便是成爲比爾·蓋茨,長大後赴美留學,學的是創業學,讀到一半便退學了,“退學就是一個選擇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我學的是創業學,學歷本來對創業就沒有什麼用。”相較於受完良好教育、走出大學後纔開始創業的70後、80後,90後對於創業的概念更加直接,“看到好的時機,就要馬上去做。”在他們的成長曆程中,來自硅谷“車庫創業”傳奇的吸引力要遠遠大於前輩起早貪黑白手起家的傳統故事。無論是低調還是高調的90後創業者,改變和顛覆是他們創業的原動力,他們不認爲,所有的輿論會認同自己。“我認識的90後創業者,都是拿很低工資的。因爲我覺得一個創始人拿工資的話,說明他對自己的公司股份不信任。這個概念60後、70後、80後是不理解的,他們會說工作怎麼能不拿工資呢,會說我是在作秀。”尹桑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同樣的觀點。“只有90後才懂90後。”在看項目時,風投王強(化名)特別關注一些彈幕、動漫創始人的年齡,如果是90後,或者泛90後(85後接近90年生人),他會給這個項目加分,“這些項目,70後、80後是做不來的。”但90後創業者對於自我的絕對自信,卻也成了輿論反擊的焦點。“我有時候在學校裏看到一些90後特別熱情去創業,我跟他們講,你最好把書讀完,這是第一。”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夥人閻焱近日喊話90後創業者,不要認爲自己都是天才,創業是件苦逼的事情。“70後、80後會想我做的事情有意義嗎,而90後就會想我做的事情有意思嗎?”蔣凌霜認爲,“90後更爲早熟,不關心周圍人的看法,更堅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90後如果認同你的公司文化,他們會爲公司賣命,因爲他們的原則是‘努力工作,好好生活。’”“我們在做顛覆性的東西”“我們不想做風口上的豬,我們爲什麼要做風口上豬呢?這個一點都不‘酷’,我們要做很‘酷’的事情”,“風口上的豬”是去年一個很火的話題,小米的雷軍用選對趨勢豬都能飛上天的比喻來講選擇的重要性。而在90後看來,成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結果,而在於做更“酷”的事,做顛覆性的事。“你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具有顛覆性嗎?”“當然。”這是衆多90後創業者的相同答案。“無私輕生活”的初創團隊5個人都是在國外留學時通過朋友圈認識的,幾人一拍即合,畢業後便開始了創業。他們創業的項目是P2P(個人到個人)的租車服務,車主在車閒置的時候把車掛到平臺上,需要租車的人可以到平臺上挑選。2013年他們的平臺Carshare在香港面市。一年內,通過該平臺有4000名車主把車租給超過50000名租車者。2014年5月,他們開始進入內地,上海是第一站。“現在可能環境有點簡陋,但我們很快會搬去一個大點的地方。”12月2日晚上9點多,《IT時報》記者來到“無私”位於上海楊浦區錦建路上的臨時辦公地點。這裏的面積不算大,約130個平方,兩張長桌子擺成L型。除了兩位初創團隊成員簡雪忻和吳佳農外,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和一個30來歲的外國人還在電腦前工作。吳佳農說,這兩個工程師分別來自百度和微軟。“我們是在顛覆。”坐在被玻璃牆隔開的辦公區裏的簡易沙發上,簡雪忻和吳佳農講述了他們正在做的“具有革命性的共享經濟”。吳佳農認爲,他們是第一個將此概念引入中國的公司,這無疑是顛覆性的。當記者談及這種模式屬於改良還是顛覆性的革命時,簡雪忻反問,“你覺得蘋果手機算是顛覆性的嗎?它也只不過是把智能機改良了一下。”撰寫《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傑里米·裏夫金在其新作《零成本社會》中,對共享經濟的解釋是,人們能直接在物聯網上生產、分享能源和實物,並運用大數據和算法來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使生產和銷售的邊際成本降低到接近於零,並在某些領域顛覆資本主義的交換經濟。然而也有不少經濟學家提出,零成本社會與基於“稀缺”“利潤”和“看不見的手”的經濟學理論並不一致。質疑者表示,如果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分享都是免費的,企業家無法收回成本,怎麼會有創新和生產的動力?和“無私”做同類服務的PP 租車去年10月已進入中國,11月初,宣佈完成 6000 萬美元 B 輪融資。“投的就是這波90後”“我們投的就是這波90後。”在某著名投資機構的辦公室中,一名年輕的投資經理五指如飛,在微信上回復着各種90後創業者之餘,突然擡起頭來淡然地冒出來這句話。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中,他接觸過數百名北京、深圳等地的90後創業者,投資了若干個動漫、社交、衆籌領域的新秀項目。期間跟這羣年輕人稱兄道弟。線上頭腦風暴,線下各種聚會,聊創業、聊理想、聊未來。接觸久了,他也被90後身上的某種特質所打動。“衣食無憂,追逐理想,能獨立思考,勤奮有衝勁。”與嬌生慣養、非主流等負面印象相反,他給予了90後互聯網創業者最高的評價,這些特質在資本界的眼中成了最理想的創業者。“90後創業者,能夠充分理解現在年輕人的想法,做出足夠新穎的產品。”在這位年輕的投資經理眼中,這波年輕的互聯網創業者,與目前主流用戶沒有文化、思想上的代溝,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像80後創業者一樣有來自家庭的壓力,有足夠充足的時間去追逐理想,精心打造好一個項目。”激情、獨立讓90後成爲理想主義創業者,但在具體的商業運作、公司管理過程中,缺乏經驗的他們多少顯得有些稚嫩。“易題庫”創始人武星宇,高三時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母校北大附中的50週年校慶時,他自編自導拍了一部微電影,武星宇覺得很了不起,因爲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校友以這種方式紀念自己的母校。這件事讓武星宇看到了一個優秀創意的意義所在。大學時,武星宇去了北京電影學院學導演,卻在大三選擇了一邊讀書一邊創業,而他創業的領域並不是在電影行業,而是爲老師服務的在線教育產品易題庫。現在武星宇公司有20多個人,與200多所學校在合作,用戶已經過10萬。武星宇坦言,公司在融資方面沒有太大壓力,最主要的問題是招人難,“我們現在都是提前三個月儲備人才,要求至少有三年的工作經驗。”讓20歲出頭的年輕人管理一個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餘佳文企圖用不拘一格的“野路子”顛覆傳統的公司組織架構和管理套路。他將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砍掉,讓員工自己開工資。但在《青年中國說》節目現場,馬上就有現場點評嘉賓質疑,你這樣的管理方式,有“團伙”的意味,而不是“團隊”,一個團隊還是要靠制度來維持,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上述投資經理認爲,與傳統的商業項目不同,他們投資90後的創業項目時,並不急着商業變現或者是資本退出,而是給予他們寬鬆的發展空間,在公司的運營過程中及時給出建議和指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90後創業者和投資人更像是朋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