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句 > 經典的句子 > 騰訊創業公開課童士豪演講稿:2015年中國的商業模式

騰訊創業公開課童士豪演講稿:2015年中國的商業模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2K 次

騰訊創業公開課是騰訊公司爲互聯網創業者打造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公開課堂,同時也是個人、企業成長和融資的一個平臺。以下分享GGV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在騰訊創業公開課的一篇講稿:2015年中國的商業模式。

童士豪生於臺灣,是國民黨軍官的後代,13歲時去了美國,大學就讀於斯坦福。畢業後就職於美林證券的投資銀行。2007年加入啓明創投之前,他負責開展美國硅谷BVP柏尚投資的在華業務,現爲啓明創投最新的合夥人。2014年12月,入選福布斯中文網推出的2014年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他同時是事阿里、小米的投資人。

騰訊創業公開課童士豪演講稿:2015年中國的商業模式



2015年中國的商業模式

——GGV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在騰訊創業公開課的關於創業的勵志演講稿

今天很榮幸在騰訊創業公開課上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驗。今天在這裏聽到“騰訊”、“開放”、“杭州”這三個詞,五年前聽到的話,覺得這三個詞一點關係都沒有。五年前的騰訊不是那麼開放,但經過行業競爭,發生了一些事情,騰訊高層這麼快決定做一個開放的平臺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父親是浙江人,我在美國長大,在國內已經住了將近10年的時間,每個月都會回來一次。這10年中,我有幸看到了中國互聯網時代的開始和快速成長,以及現在國際化的趨勢。GGV在2003年有幸成爲了阿里巴巴的投資者,我自己在2010年時也有幸成爲小米的投資人之一。我在(國內外)兩邊做投資,看到了美國創業者的不足,也看到了中國模式的一些缺陷。這就是我們在這個時代兩邊跑的人的幸運機會,能夠補足雙方不熟悉的地方,打造世界型的企業。

GGV是在2000年成立的,2005年在中國開始有辦公室,在這15年過程中,我們融了22億美元,投資了200多家企業,最有名的是阿里巴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要佈局全球才能找到更多新機會。電商、社交、門戶等等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不是限於某一個國家。我們的六位合夥人裏,有白人、黑人,還有中國人。我們會用各種語言交流,每週六會開會,我們經常會去其他的市場看,親身體驗。我們做投資和選擇創業者需要有更廣的眼光和視野。

中國模式在國外市場有很大空間

2003年,我們成爲了阿里巴巴的投資者。很多人都知道阿里巴巴很大,但不知道阿里巴巴有海外發展的機會,阿里巴巴一年的交易量是千億的級別,他在海外發展的空間很大,將近50億的規模,這塊業務在未來十年至少會佔到阿里巴巴的1/3以上,甚至一半。阿里巴巴的估值還有很大的生長空間。

要是再看十年,當世界有40億,50億上網民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之前,上網的人都是通過PC,以後都是通過移動互聯網。下一波第40億、50億的上網人口來自於哪裏?印度、巴西、印尼、非洲、中國農村等,他們怎麼上網?也一定是通過移動互聯網。在這些地方,尤其在海外的國家,他們的ISP運營商一定更落後。移動運營商相對來講比較有效率,而且上網成本比較低。所以,上網的機會一定在移動互聯網。中國各種品牌,不管是小米、魅族、華爲、中興都有很多上網機會。

全球移動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在哪裏?漲的最快是印度,模式最清楚是中國,中國很多模式在未來的印度、巴西、印尼、非洲或者是東歐有發展空間。如果中國團隊有勇氣去海外的話,很多經驗和體驗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也沒見過的。就像在大航海時代的時候,歐洲人出來一看發現全世界比他們落後的多,他們有很多機會。現在小米在海外的發展和獵豹、UCweb在海外發展的模式很類似,有很多中國式打法是海外沒有的。中國強的是在虛擬道具和電商方面,以及如何把流量變得值錢,這三種模式在海外很有機會。美國的創業者雖然很聰明,有很多新的東西,但是他們變現的方式只有一種,就是靠廣告。廣告是最容易消費的方式,你要把它變成電商的平臺去做服務的話,他們是沒有經驗的。少數公司是有機會把流量、內容和交易結合在一起,成爲一個閉環,纔有機會成爲大公司。這樣的公司在海外甚至在美國都是少數的,這是中國創業走出去很重要的機會。

另外,不僅是人口占優勢,另外用戶在手機花的時間變得更多。在這個過程中,很多O2O的服務是難以想象的,這是有機會發展的。中國累計的很多經驗在國外是沒有的。我們在國內投了滴滴打車,在東南亞也投了公司,兩家公司有類似的地方,彼此能夠分享,是有機會走出去的。我們很希望國內各種行業的公司能夠考慮合併。如果能合併的話,走出去更容易,而且做成10億20億50億這種規模的公司是有機會的。

我希望未來的十年中,能夠看到中國的公司可以走出去,因爲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很多機會。未來的五到十年中,市值有10億50億,甚至100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會非常多,很多公司都將是國際化的團隊,裏面有中國人印度人蔘與做起來。我在印度也做了一些投資,這些公司的成長速度非常快,這些公司借用了很多中國的模式。從2011年和2012年開始遇到很多印度優秀的創業者。他們對中國很多模式在努力學習,在想印度應該如何去做。如果中國的團隊在國內做得不錯,同時拿下印度市場的話,這個公司想要不做到百億美元的市值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