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宗慶後的創業感悟:娃哈哈的創業成功之路

宗慶後的創業感悟:娃哈哈的創業成功之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5K 次

宗慶後的創業感悟:娃哈哈的創業成功之路

宗慶後的創業感悟:娃哈哈的創業成功之路

娃哈哈是靠借款14萬元辦棒冰生產廠起家的,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爲全國最大的飲料企業。我今天主要想談三個方面:首先是回顧一下我這18年來發展的幾個關鍵進程;其次,再談幾點我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體會;最後想談一下企業實際操作中應該關注的問題。希望能夠得到北大學子們提出的更多好建議,使娃哈哈能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

18年來的關鍵歷史進程回顧

我想我們這18年來走的第一步路,應該是靠“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掘到的第一桶金完成了初步的積累。我們國家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後,對子女的偏愛造成小孩子偏食,偏食又造成了營養不良,當時我抓住了這個機會,請專家們開發了一個讓小孩子開胃、增加營養的產品,就是娃哈哈兒童營養液。這個產品確實有效果,消費者花5塊錢就解決了小孩子不願意吃飯的問題,所以很快就一炮走紅了,讓我們掘得了第一桶金。

第二步,我們靠“小魚吃大魚”奠定了娃哈哈的發展基礎。娃哈哈兒童營養液開發出來後,當時產品供不應求,但是我們的企業只有一百來人,產量很小,所以我認爲如果不盡快地擴大規模、市場的話,那麼前期所做的努力就會被後來的跟進者擠掉。但是當時因爲我們的企業比較小,又是計劃經濟時期,要徵地造廠房不一定能得到批准,即使能被批准也得花兩三年時間,那麼等這兩三年過去,我們的市場也丟掉了。於是當時我們花8 000多萬元兼併了一家國營罐頭廠,當時這個罐頭廠已經是負債累累,發不出工資了,我們花8 000萬得到了它6萬多平方米的廠房,但也收了工廠1 500多名工人和600多名退休工人,按照當時的情況感覺不是很划算,而且在當時也造成很大的風波。因爲那時兼併還沒有成爲一個慣例,報紙上的宣傳是“集體弄堂小廠兼併了國有大廠”,剛好那時又在搞反和平演變,社會上一部分輿論就說我們在瓦解國有經濟。但是兼併後,我們花了3個月的時間就把它扭虧爲盈了,逐步扭轉了社會影響,同時又發展了新產品,使娃哈哈第二年的銷售額翻了兩番,應該說這奠定了我們從小企業走到大企業的一個基礎。

宗慶後的創業感悟:娃哈哈的創業成功之路

第三步,我想應該是在1996年時吸引外資。當時我們的企業規模大概是10億元,銷售收入10億元,利潤大概是兩億元,在當時國內的企業當中,我們的企業效益應該算是佼佼者了。但當時我們看到國家開始改革開放了,國外一些大企業都進入了中國的市場,靠我們自己去發展當然也可以,但是速度會比較慢,可能也抵擋不住外來企業的競爭,所以我們決定跟外資企業合作。我們找了世界500強企業的達能集團,當時它在世界飲料行業位居第六位,通過和達能合資,我們一下子引進外資4 000多萬美金。這4 000多萬美金一到位,我們就引進了先進的設備,擴大了自己的生產能力。當時也有人說,娃哈哈這麼能賺錢的企業去跟人家合資,這就是給人家送錢。實際上我感覺,這一步我們走得還是很對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996年時娃哈哈的規模跟樂百氏基本上差不多,大家都是十億左右,但是我們引進外資以後,短短兩年時間就把它甩到後面去了,後來我們也一直髮展得比較快。

第四步,應該是從對口支援涪陵開始,在全國進行了擴張,到目前爲止,我們在全國27個省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和分公司。到涪陵投資是娃哈哈向外擴張的第一步,當時我們的幹部對此持反對意見,地方政府也感覺有風險,我們所有的員工也不同意。涪陵的條件確實太差,而且觀念落後,西部地區政府管得也比較死。當時我們提出了“移民經費與移民任務總承包”的改革方案,即我公司與當地政府各出資4 000萬元(當地政府有4 000萬的移民資金),由我們自主經營,三年之內保證盈利8 000萬,少了由我們賠,但是政府不要參與管理。結果我們在涪陵地區投資的第一步也打響了,在三年之內我們超額完成了利潤任務,同時還安排了1 000多名移民就業。應該說在三峽庫區,到現在爲止我們還是一面紅旗,已經得到了兩次表彰。

第五步,我認爲是開發非常可樂。我感覺中國企業在跟國外企業競爭的時候,自卑感太強,總感覺我們什麼都不如人家,什麼都不敢跟人家競爭,都說狼來了,好像是要把自己吃掉一樣。當時“二樂”在我們飲料行業中的影響力是比較大的,之前我們有很多的飲料企業打出中國可樂,號召民族企業去跟“二樂”抗爭,但後來都失敗了。當時我想娃哈哈的實力已經比較雄厚,後來又經過仔細的市場分析,認爲娃哈哈完全有能力去和國外企業競爭,所以我們推出了非常可樂。當時大家都認爲非常可樂好像是“非死不可,非常可笑”,但實際上是因爲不瞭解我們決策的內情。當時我們進行市場分析後得出瞭如下結論。

第一,“二樂”的市場主要還在一級市場,二三級市場滲透得不夠,而在二三級市場娃哈哈的品牌知名度比它們更高,可以說在農村家家戶戶都知道娃哈哈,但卻不一定知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第二,我們在二三級市場有很強勢的銷售網絡,成本比“二樂”低,效率比它們高,所以我們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經過嚴謹的市場分析後,我們義無反顧地推出了非常可樂。當然我的運氣也比較好,非常可樂推出來後,國人的民族精神一下子被喚起來了,所以非常可樂當時推廣得比較成功,實際上也從整體上提升了我們企業形象的檔次和企業影響力,這一點對我們下一步的發展確實是非常有利的。

第六步,應該是進軍童裝行業。這個實際上在理論界也好、業內也好,爭議是比較大的。這兩年由於社會上有很多企業搞多元化經營失敗了,大家就把多元化經營看成了洪水猛獸,認爲是一搞就死。但我不這麼看,我認爲搞多元化經營的關鍵是看有沒有機會、實力和能力去搞,有沒有需要去搞。比方說我搞童裝多元化經營,就是因爲首先我認爲童裝行業還沒有比較強勢的領頭品牌,我認爲到這個行業去發展還是有機會的。畢竟中國的少年兒童有幾億人,這是很大的一個市場。第二,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搞。中國儘管不是服裝強國,但卻是一個服裝大國,前者主要是因爲沒有自己的品牌,但在生產技術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我認爲娃哈哈在飲料行業做大做強了,也有了資金優勢,招聘人才也很容易,那再進入一個新行業我認爲不是太大的問題,所以我們進入了童裝行業,實際上我也在嘗試走多元化經營的第一步,因爲我認爲企業要做強、做大,到最後還是需要多元化經營。同時我覺得中國飲料行業的發展現在也碰到了瓶頸。爲什麼呢?我認爲:第一,中國的廣大農民收入還不高,消費水平還比較低。第二,按照中國的飲食習慣,喝飲料主要爲解渴,不像外國人吃飯也要喝飲料,回到家裏也喝飲料。國內飲料的人均消費才幾十公斤,國外的人均消費是幾百公斤,要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需要花一點兒功夫。如果我現在跟國外企業惡性競爭,把它吃掉也有可能,但我認爲會降低自己的利潤,要花很大的代價,甚至有可能把整個飲料行業都搞砸了,畢竟我們現在是中國飲料行業的龍頭老大,對整個行業要負責任。所以我認爲在有能力的時候,可以進入一下其他行業來促進自己的發展。

娃哈哈發展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這十幾年來我們一直保持比較健康的發展,這當中我有幾點休會。

第一,不爲名,要爲利。

我認爲做企業應該是“不爲名,要爲利”。企業不應爲外界的輿論所左右,要按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決定自己的發展戰略,追逐利潤始終是企業的內在動力。如果企業不賺錢,就不可能承擔社會責任;賺了錢才能繳納國家的稅收、安排就業,才能去創新、去推動社會進步,所以我覺得企業的責任就是賺錢。娃哈哈在這些年每一步發展都受到了很多的非議,我對這些非議抱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對的,我聽着;不對的,笑笑就是了。一定不要被外界所左右,我覺得按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自己的發展戰略是最重要的。

第二,企業實施小步快跑策略。

我認爲應該堅持做大做強,這是奠定企業發展的基礎;實施小步快跑,不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應該是在躲避風險。娃哈哈這些年確實是抓住機會小步快跑,我們不做自己沒能力做的事情,因爲做了可能就會出問題;但在看準時機、抓住機遇的時候,我們的魄力卻很大,實際上我們現在每年都新增投資幾個億,甚至十個億[]。比如在做純淨水的時候,第一年我們有兩條生產線,當時產品是供不應求,我們看到瓶裝水的市場已經打開了,第二年就準備要新添七條生產線。那是1996年,我們已經和達能合資了,當時外商也不同意,說最多能投資一條到兩條,但是我們堅持要投資七條,如果外商不願意,我們就自己投資,結果我們第二年投資了七條生產線以後,產品照樣是供不應求,所以外商覺得我們這個決策是對的。

我認爲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發展戰略,同時看準了就跑得快一點,看不準的時候就小心謹慎一點,這樣就不會出什麼太大的問題。這些年我們確實比較保守,始終沒有貸款,人家說我傻瓜,銀行的錢不用白不用。但是我認爲沒有需要的時候,何必要去用人家的錢?同時我認爲,企業現金流動性好的話,風險比較小一點,現在的宏觀調控對我來講就沒有絲毫影響,我在銀行照樣存着二十幾億款,而這二十幾億款還是年年分紅、年年投資後結餘下來的。可口可樂說,有朝一日它的工廠讓大火燒掉以後,它靠自己的無形資產照樣能夠發展。對此我不能認同,也不相信它所謂的幾百億無形資產可以拿出來再發展。像我們至少有銀行的現金,即使碰到什麼大問題,重新起來做也沒問題,所以我感覺這樣做,可能比較能經受得住風浪。

第三,堅持不斷地創新和提高競爭力。

要堅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始終要做到領先人家半步,做到處處主動。應該說娃哈哈從一開始就是在不斷地創新,因爲當時沒有實力,所以創新是比較簡單的,以至於人家都說我們是一直在跟進,我認爲跟進沒有什麼不好,人家把市場基礎做好了,你去跟進並超越人家就很容易發展。所以我這個人是“不要名,要有利”的,實際上就是能賺錢就行。比如我們剛開始生產果奶的時候,技術水平很低,當時樂百氏也在做,但它後來創新做鈣奶了,應該是比我們佔了優勢;但我們在它的基礎上經過創新,變成了AD鈣奶,就是在鈣奶裏再加一點維生素A和D,這就比它更高了一層,那我們就領先了。

在發展初期,我們是低水平的創新;當實力較強的時候,我們是引進創新。我去國外到處跑,純淨水就是從美國引進來的,把國外企業現成的技術、設備買過來,這樣我們又創新了。發展到了現在,我感覺確實要自主創新。一方面是因爲企業實力強大了;另一方面,我認爲這個世界現在是太小了,這兩年到國外去跑,發現國外有的東西國內都有了,所以再不自主創新就會跟不上,更不能領先人家一步了。這些年來,我們也在不斷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我們的裝備是世界一流的,技術是世界一流的,我們比國外企業在中國的一些合資企業還強。

我認爲中國現在並不一定都比人家落後,從飲料行業來講,歐美國家的飲料企業絕對不如我們的飲料企業,現在日本、韓國的飲料企業跟我們倒是差不多。因爲我們的飲料企業一切都是新的:新投資、新廠房、新設備,包括科研中心我們也花了很大的投資,創造了一流的環境,引進了一流的設備。國外的一些大企業和科研機構來我們公司看了以後都讚歎不已。確實我們現在是鳥槍換大炮了,絕對是不輸給人家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不斷的競爭中領先,立於不敗之地。

此外在營銷渠道上我們也不斷創新。1996年時我們跟別人合資時要先進行審計評估,合資前我們的產品一直是供不應求的,而且是貨到付款,結果評估出來我們居然有2 000萬的壞賬。那時候我們感覺這是一個問題,後來就進行了聯銷體的創新,所謂聯銷體制度是先收錢再賣貨,我先收你的保證金,但我貼給你比銀行更高的利息,到年底我賺了錢,再分一點利潤給你,這樣就首先保證了資金的安全。現在我們的現金流就很好,一方面我們是先收錢,另一方面是我們買進來的東西到月底才結賬的,所以我們幾乎不需要流動資金。

第四,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體制。

娃哈哈這些年來一直採用的是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模式。我們吸取了很多企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企業本來發展得很好,但擴張以後就到處出現漏洞,資金也成問題,亂七八糟的事很多,所以我們一直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機制。雖然我們在全國27個省建立了生產基地和獨立覈算的企業,但最初的管理人員都是從杭州派過去的,然後再選拔培養當地的人才;分公司的銷售也是通過杭州的銷售公司進行的,資金全部到了杭州,通過高度集中統一管理保證了企業比較正常的發展。我感覺我們娃哈哈的員工,單個比可能比不過人家的員工,但整體上卻能比得過,關鍵就是一個團隊精神,我們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比較強,職工隊伍比較穩定,這些年來我們員工的收入也比較高。雖然企業的人力資本比較高,但是總的來講,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也比較高,員工把整個企業的發展跟他自己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把工作當成一種事業在做,我認爲這點是很重要的。如果員工不愛企業,不忠誠於企業,企業要有很好的發展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1991年兼併的時候,我提出來的政策是“胡蘿蔔加大棒”,對員工確實要嚴愛結合,一方面要嚴格管理,另一方面要從各方面關心員工。到現在我們公司還在給員工分房子,而且我們分房子的標準比國家公務員還高:不僅住房面積要比國家公務員標準高,而且我們的住房補貼也高。

企業實際操作中應該關注的問題

我覺得,中國的一些大企業,包括改革開放過程當中成長起來的企業最近都碰到了一些問題,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我主要講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保持技術領先。

我感覺娃哈哈也開始暴露一些大企業病了,現在娃哈哈員工近180 000人,過去是我一個人管到底的,現在確實管不了,雖然這些年我們也進行了分級授權,最近在搞流程再造、ERP(企業資源計劃)、供應鏈等,但我覺得企業變得龐大以後,不進行徹底改革的話確實會出現問題。就像我們現在請人幫我們搞ERP,人家來個二三十個人要賺我3 000萬,這還是討價還價後比較便宜的價格,這3 000萬不知道我們要生產多少車皮的產品才能賺來。所以我感覺,企業只有保持技術領先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比如在飲料行業,娃哈哈下一步就準備發展健康飲料、保健飲料,同時也想引入早餐飲料,要發展,我們必須再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體系以保持技術領先。以前我們的合資企業是不讓外國人進來的,這次我們主動把國外的科研人員請進來,幫助我們搞科研開發,就是想通過這個把我們自己的科研開發力量再提高一步。如果企業科技不能領先的話,競爭就很吃力。此外,這兩年我也感覺到,現在企業的競爭就是價格競爭,價格競爭實質上最終會導致利潤越來越少,生意越做越死。但如果有高新技術,就可以不用和別人進行價格競爭而仍舊可以賣得很好。

第二,挖掘消費潛在需求,引導消費潮流。

現在我經常跑市場,但對有些問題還是看不懂,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消費需求。我覺得企業要弄清年輕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挖掘出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引導消費潮流,才能在競爭中取得主動。

第三,從人治走向法治。

企業確實是人治的,創業的老闆是開明的專制獨裁者,但等企業發展壯大了,我認爲就必須要轉向法治,要實行規範管理,讓每個員工都要知道他該做什麼、應該做到什麼,要有一個嚴格的規章制度。現在信息化對企業實行規範管理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例如可以通過ERP、供應鏈、流程再造、分級授權等進一步規範企業的規章制度。同時,我認爲從人治轉向法治對企業的下一步發展可能也有很多的好處,能夠培養出一大批的年輕人。

第四,做大做強國內市場。

我認爲現在中國的市場實際上已經是國際市場,所有的國家、企業都在中國競爭,都看好中國這塊市場,所以如果在中國市場競爭得勝的話,再走向世界是很容易的事情。拿娃哈哈來講,我們以前確實想要走向世界市場,但是當時我覺得飲料的附加值很低,出口的運費就把利潤吃掉了。不過從去年開始,我認爲實際上飲料走出國門還是很有潛力的,這也得益於我們非常可樂的成功開發。去年全世界很多大媒體都來採訪我,採訪的議題就是非常可樂,當時我感到很奇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全世界做可樂的企業跟“二樂”競爭後能站住腳的很少,所以他們感到在中國非常可樂能站住腳,而且能搶得一部分市場份額很了不起。這些大媒體的報道發出去之後,娃哈哈在世界市場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去年下半年上門來要我們貨的客戶也比較多,出口量開始大增,而且生意很好做,信用證一開出去就完事了,也不要銷售費用。所以我想中國的企業走向世界是遲早的事,只要足夠強大、東西夠好,人家就會主動上門來請你過去,你也就走向世界了。

今天就講到這裏,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也希望從你們這裏得到一些好的建議。

(編者注:本文是宗慶後2004年在北京大學所做的演講。)